人工智能工程师为贫困户养猪探索解决方案。(资料图片)
眼前这个叫薇娅的姑娘口才相当了得。
1月10日,河北师范大学真知讲堂,在“淘宝直播年味中国河北脱贫专场”背景板前,薇娅自己调好了灯光、镜头,开始侃侃而谈。在她的直播间前面几米处,摆满了土特产,那也正是她在直播里卖的货物——来自河北一些贫困县的鸡蛋、山药、冬枣、香油等21种农产品。
直播中有个小插曲。正当大家聚精会神听着产品介绍的时候,镜头里出现了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他满脸笑容跟观众打招呼,叮嘱薇娅“好好替农民卖东西”。这位直播达人也不负众望,在短短两个小时里,销售额接近600万元,12款商品售罄,其中大名香油2万瓶售罄,宽城板栗10秒钟售罄,内丘富岗苹果销售超过20万元。
这是一年前阿里巴巴宣布5年内投入100亿元成立脱贫基金后,其技术扶贫的一个缩影。一年间,阿里上千名员工进入了中国100多个县,全力以赴扶贫。其中有数百人在乡村待的时间比在杭州还多。
人工智能养猪
“猪仔产量节节高,智能养猪步步稳”,“智能养猪搞得好,漂亮媳妇娶得早”……四川宜宾市麻衣村养猪场外,刷着这样的标语。标语上面都有“阿里云ET大脑”字样。
一开始,雷宗雄怎么也想不到农村墙上刷的标语会跟自己有关。这位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生,是阿里云的人工智能工程师,从2014年入职开始,就参与到一个机器学习算法平台的研发,工作可谓“高大上”。
2018年初,他被分配到四川养猪去了。一同去的,还有20多位工程师。
“第一次出发去猪场前,总架构师慷慨激昂地说:‘同学们,中国的养猪产业将因为我们而改变。’”雷宗雄回忆,去了猪场,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猪场不像工厂,根本没有完善的IT基础设施和自动化的设备,除了饲料可以自动化送到食槽,剩下的脏活累活基本全靠人工。要个无线网,没有;要环控设备接口,没有;要安装一个智能传感设备,拉电线、组网络、调试中控设备系统都得从零开始。“站在猪舍,我有一种很茫然的感觉。只听见猪撞栏的声音、风机转动的声音、打料的声音……”
一个个看上去非常高级的方案,都被否定。
比如,让机器人在过道里不断走动,完成巡检、清扫卫生、加料等工作,彻底取代人。谁想到试验了几个方案后发现,行走机器人根本迈不过横亘在它面前的猪粪。
再如,他们试图用无人机定时在猪场内起飞、巡逻,完成对每头猪情况的盘点、记录。谁料伸手就能摸到的房顶和凌乱的水线,又把无人机拦了下来。
最后,受“盒马”外卖传输索道的启发,工程师们自己爬猪栏,在猪场顶部搭建了一个滑轨,并在上面安装了自动巡查系统。这套系统能够实现对每头猪信息的几乎100%的准确判断,记录它一天的饮食、运动、饮水、精神状态、体型、产仔、断奶等数据,也成为后续各类算法的基础。
这个探索过程,他们在猪圈里待了整整3个月才完成。从那时至今,工程师们已经做了7套算法,还在研究几个新课题。最新实现的一套算法是,基于母猪的行为数据,判断是否发情或受孕成功。过去,这些在办公室根本无法完成,只能靠人工去辨别。
雷宗雄还记得,有一次走访,一个养猪户因为一头猪死了,郁闷自责得几乎落泪。他看了猪的死亡报告后发现,完全就是因为猪着凉了没有及时诊断,最后病情恶化到绝食厌食,免疫力下降,一下摔倒后摔死了。“这些其实是有可能通过我们的技术提前发现的。”
被他们改变的养猪方式还不止于此。阿里的技术通过“钉钉”软件开放给了合作的家庭农场,这其中不少是贫困家庭。以前,由于技术和资金问题,普通农户养猪顶多养10头左右。现在他们跟猪场合作,每户一年可以养猪达500到1000头,如果没有疫情损失,可以拿到9万元到18万元不等的收入,一般能在3年内收回成本。
雷宗雄开玩笑说,他们是一群用代码改变传统养猪方式的“猪猪侠”。
为扶贫写代码
这群“猪猪侠”的扶贫故事并非孤例。互联网公司以其技术实力到贫困地区施展,有着明显的优势。为扶贫写代码,成为长期身处城市的工程师们的新课题。
运用过去面对数亿用户时的技术,解决一个贫困村庄具体而微的问题。看似“牛刀杀鸡”,实则成果喜人。
比如,村淘和阿里云的工程师们,在四川平武县的大山里,盯上了当地有着百年历史的高山蜂蜜。蜂蜜本身品质非常好,但养蜜蜂太辛苦了。当地山区一带容易滑坡泥石流,而公路只修到了海拔1500米左右的地方,剩下1000多米的海拔只能人自己爬上去。蜂农几十箱蜂在高山上,想看看情况就要爬一次;到了冬天,怕蜜蜂冻死,还必须把几十甚至上百个蜂箱背下山来,又危险又辛苦。
村淘工程师姚义海回忆,技术介入后,情况就好了许多。
蜂农最关心蜂群的健康情况,于是工程师们在蜂箱口安上红外线探测,给蜜蜂计数,蜂农可以直接在手机上看到自家的蜜蜂有没有变少,发现异常再上山;采购端关心蜂蜜质量是否成熟,于是他们就在蜂箱上安装GPS和重量监测,前者定位蜜源是不是高海拔山区,后者根据蜂箱质量变化推算蜂蜜是否成熟;由于气候影响花期和蜜蜂的状态,于是配了能记录天气、降水变化的探测仪,未来还将预测花期。
一句话,用手机就能科学管理蜂场。技术逐渐成熟后,当地养蜂人轻松了,不少人开始扩大养殖规模。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经济学教授何帆在总结2018年的专栏文章里说,他感受到中国乡村变化的一个细节是,“找不到工作的小镇青年,成了当地第一批无人机飞手”。此言不虚。河北农村地区的村民,通过支付宝预约无人机喷洒农药,一年可减少30%以上的农药使用,节约90%的农业用水。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内蒙古巴林右旗,阿里云IoT技术将一片贫瘠的土地改造成塞上江南,预计一年可以节省1550万立方米的水,相当于1.5个西湖;陕西试点的“ET农业大脑”可分析果园浇水、施肥等数据;蚂蚁金服用区块链技术给农产品办独一无二的身份证,目前有四大保护区生态产品已可溯源;“钉钉”帮基层脱贫干部提高工作效率,以陕西略阳县为例,“钉钉”帮脱贫干部减少了3/4的信息输入工作量,即减少超过50万条信息输入。
创新技术扶贫
眼前放着一瓶黄色饮料,上面贴着“MA沙棘”标签,这是沙棘汁。沙棘是古老的中国原生植物,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非常高。这瓶饮料背后是扶贫新模式。
2016年8月,蚂蚁金服在旗下支付宝平台上线公益产品“蚂蚁森林”。用户通过步行替代开车、在线缴纳水电煤等行为节省的碳排放量,被计算为虚拟的“绿色能量”,用来在手机里养大一棵棵虚拟树。待虚拟树长成,蚂蚁金服和公益合作伙伴就会在相关地区种下一棵真树,或守护相应面积的保护地,以培养和激励用户的低碳环保行为。截至2018年底,蚂蚁森林全球用户近4亿,累计种植超5552万棵,总面积超76万亩。
花时间种了“树”之后,用户对于果实自然倍加珍惜。2018年11月19日,蚂蚁森林平台上线了首个生态经济林树种沙棘,一天时间内,314万用户就将超过2.35万亩沙棘兑换一空。此后,超过2000万用户高度关注“可以吃的蚂蚁森林”,提出数百种沙棘吃法、用法。
看似简单的过程背后,其实是一种可持续、可参与、可借鉴的技术扶贫新模式。
可持续,指的是一种类似于云计算的底层能力。它投入大,时间长,短期效果不明显,但长期影响深远。可参与,指的是开放阿里经济体的超级技术接口和平台能力,连接阿里经济体各单元、公益机构、商业力量、个人,将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连接入互联网经济的协同网络。可借鉴,是指脱贫基于互联网和技术驱动,从脱贫项目中探索和凝练成可供参照的经验、模式和方法论,供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加以借鉴推广。
“用新的技术重新塑造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要改变农业,改变农民,改变农村。”马云说,过去的农民不会用电脑,但是今天的很多农民有手机,而且今天的手机比以前的电脑要强大很多。他认为,上一代农民背井离乡到城里做农民工,今天的农民其实不需要离开土地,就可以赚钱养家。
过去一年,成为阿里许多工程师职业生涯最为奇特的一年。他们要研发的产品、要落地的应用场景,跟过去最大的不同是,他们要去理解农民最需要什么,痛点是什么,以及怎么将看似高高在上的前沿技术与当地的现实条件兼容,让农民很轻松地上手独立操作,并做好后续维修和护理。
同样需要改变的是农民。用马云的话说,“过去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未来农民要面朝屏幕背靠计算,靠数据吃饭”。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01月17日第05版 记者 刘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