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加沙的冲突持续超过一周。在加沙的巴勒斯坦官员称,周日(5月16日)是遭以军近期空袭以来伤亡最惨重的一天,超过40人死亡,超过一半是妇孺。以色列军方指巴勒斯坦武装人员过去一周向以色列发射超过三千枚火箭。
这轮冲突造成超过200人死亡,197人来自加沙,包括至少58名小童。以色列方面称自上周一起合共10人遭火箭袭击死亡。
周一(5月17日)以色列空军继续在加沙发动空袭,单是早上就在加沙市发动了80次空袭,而哈马斯武装组织则继续向以色列南部城市发射火箭。
中国外长王毅周日主持联合国安理会巴以冲突问题紧急会议时提出四点主张:停火止暴、人道援助、国际支持和“两国方案”,欢迎巴以双方谈判代表在中国大陆举行直接谈判,并批评美国阻挠安理会发出一致声音去缓解局势。美国方面呼吁停止暴力,但担心安理会声明会适得其反。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警告,持续战斗会令该区陷入“无法控制的危机”,呼吁立即停止“令人发指”的暴力。联合国警告加沙当地将有燃料短缺的问题,令医院及设施无法供电。
联合国中东和平进程助理特别协调员琳恩·黑斯廷斯(Lynn Hastings)对BBC表示,她曾促请以色列当局让联合国带物资和燃料进入加沙,但被以色列当局称“并不安全”。
周日情况如何?
以色列在周日空袭加沙,令至少三幢大楼倒塌,几十人死亡,哈马斯同样向以色列南部发射多枚火箭。
数百万名以色列人在警报声响起时赶去安全屋或避难所。巴勒斯坦人也尝试避难,但在人口密集和资源匮乏的加沙地带,很多人无处可逃。
加沙居民里亚德(Riyad Eshkuntana)对路透社表示,原本以为所住的大厦会远离爆炸的区域,但这一晚,他的太太和三个孩子身亡,只有他和6岁的女儿存活下来。
“(空袭发生时)我的太太跑入孩子睡房,想把女儿抱出来,岂料下一轮空袭击中房子,天花板倒下来,我被压在瓦砾之中。”
以色列军方表示,空袭的目标是武装分子的地下隧道网络,隧道崩塌后令在上方的房子也随之倒下,引致不是目标的平民死伤。
加沙救援人员连日内拯救被困瓦砾的伤者,巴勒斯坦卫生部门表示有新冠团队的医生遇害。
以军一再重申,目标是哈马斯武装组织的领袖和设施,当中包括击中了哈马斯领袖叶海亚‧辛瓦尔(Yahya Sinwar)及其弟弟的房子,以方相信他们是整场运动的幕后黑手,但美联社相信两人被空袭时并不在家。
周六时以色列空袭一座有国际媒体在内的大楼,引发全球哗然。
以色列的铁穹防空系统拦截了大部分来自哈马斯的火箭,但都有部分火箭击中大楼。
有停火的可能性吗?
以色列在加沙地带被称为“铁壁守护者”的军事行动,会即将结束吗?
很明显,这一切尚未结束。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说,攻击会继续“全力”进行,将要“花点时间”。
在周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他承认存在“压力”,但特别感谢美国总统拜登。
拜登的特使哈迪·阿姆(Hady Amr)自周五以来一直在以色列,与以色列官员讨论这场危机。
由于美国像以色列和许多其他国家一样,将哈马斯视为恐怖组织,所以阿姆不会与这一交战方会晤。
哈马斯的任何消息都必须通过传统的传话者,例如埃及或卡塔尔。
当地报导显示,哈马斯已经提供了某种形式的几天停火,但以色列一直拒绝。以色列显然希望在战斗最终结束之前,尽可能重创武装分子。
这些事件遵循着一种熟悉的模式:以色列以其毫无疑问的军事优势施压,直到国际社会对平民伤亡以及加沙的人道主义局势恶化,表达强烈抗议和要求行动结束。
据以色列估计,我们尚未达到这一点。
联合国会议:美国阻介入,中国提“两国方案”
联合国安理会至今无法共同发出声明去应对巴以局势发展。以色列最大盟友美国一直拖延,反对通过议案,担心此时安理会声明会适得其反,拜登政府强调一直在幕后调停,多名华府官员亦公开表态呼吁双方停止暴力。
在周日的会议上,巴勒斯坦外长利雅德·马利基(Riyad al-Maliki)提到周六以军攻击难民营,杀死一家十口,只留下一名五个月大的初生婴儿在瓦砾之中:“以色列叫我们如穿他们鞋子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但他们穿的不是一般鞋子,是军靴。”
以色列的常驻联合国代表吉拉德·艾丹(Gilad Erdan)则提到一名10岁女童遭哈马斯火箭杀害,形容以色列表现英勇,致力摧毁恐怖组织的设施,并一直以来避免平民伤亡。
吉拉德·艾丹警告,以色列会用尽所需手段保护自己,呼吁安理会一致谴责哈马斯。
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琳达·托马斯·格林菲尔德(Linda Thomas-Greenfield)说,美国准备好就各方停火给予支持,并指一直努力不懈地尝试终结冲突。
中国外长王毅主持会议时,强烈谴责针对平民的暴力行径,敦促双方佛止军事和敌对行为。王毅批评美国说:“由于一个国家阻拦,安理会至今未能发出一致声音。我们呼吁美国承担应尽责任,采取公正立场,支持安理会为缓解局势、重建信任、政治解决发挥应有作用。”
王毅又再次提出,希望巴以双方在“两国方案”基础上尽快重启和谈,早日建立巴勒斯坦国,实现巴以和平共存。
文源:BBC中文网
版权声明:
1、凡《新西兰信报网》转载的新闻、观点等,版权归原新闻信源所有,新闻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新闻机构立场。
2、未经本机构许可,其他任何机构、个人不得复制、摘录、转载或以其他任何形式使用《新西兰信报网》采访、编译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3、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nzmessenger@xtra.co.n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