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解局】最近,BBC曝出一个国际大丑闻
“他们是否正直诚实,是否已将真相和盘托出,还是他们仅仅出于感情、恐惧和利益说话?”
——《马丁·盖尔归来》
还记得“白头盔”吗?
叙利亚的这个“民事防护”志愿组织最近又上了热搜。
不过跟之前的剧情逆转一样,所谓的“战时人道救援组织”并不如想象中“人道”。去年底俄罗斯刚向联合国呈交“白头盔”在叙境内活动调查报告,指控该组织勾结恐怖分子、抢劫、盗窃;这几天,BBC制片人利亚姆·达拉提又给出了最新调查结论——
经过近六个月的鉴定,去年4月发生在叙利亚杜马镇的“化武袭击”,可以“完全确定”是“白头盔”组织的造假摆拍。
作为前战地记者,岛叔也想谈谈“白头盔”的面具揭下之余,叙利亚战时话语“罗生门”的来路去途。
舆论
“白头盔”成立于2013年初,官方自称由约3000名志愿者构成,主要工作是在叙境内袭击发生后,“在最短时间内挽救更多的生命”。
人们也确实曾对该组织的“救援工作”示以赞誉。比如从空袭现场救出浑身血迹的男童奥姆兰、在化武攻击后对妇女儿童进行紧急医疗救助。美国国务院曾将“白头盔”镜头下的伤亡惨状描述为战争的“真正面目”,叙利亚反对派和很多西方媒体也借题“揭穿”叙当局的“刽子手”真身。
白头盔“代表作”,男童奥姆兰
但事实并不像伤痕叙事那么简单。
2017年,男童奥姆兰父亲在接受采访时说“白头盔”的“救援”不过是一张摆拍的照片,以达到反对政府的目的;同年4月,据伊朗媒体法尔斯通讯社报道,叙利亚政府军发现一处“白头盔”组织的“影视基地”,其中有各种用来拍摄空袭、化武袭击的摄影装备;瑞典医生人权组织(SWEDHR)发布报告直指“白头盔”视频疑点……
瑞典医生人权组织发布的关于“白头盔”视频疑点的报告
事态何解大家心里也早已有数。但唯独铁打不动的,是西方媒体对“白头盔”的“绝对信任”。2018年4月14日,美英法三国以“叙利亚政府使用化学武器”为由,对叙利亚进行精准打击,造成当地数名平民伤亡。
据岛叔观察,“白头盔”造像与“疑似化武袭击”的发生有两个规律:其一,其密集出现的时间,一般都在叙利亚战时僵局,抑或局势有利于叙利亚政府军的时刻;其二,事发之后,往往是以反政府为目的、并且有西方背景的媒体首先曝出新闻,指责政府一方。
而“白头盔”只是这波舆论战套路的一角。
单说以化武为由打击叙利亚,2013年8月大马士革东部郊区就发生过相同剧情,当时奥巴马执掌的美国政府即扬言要对叙当局发起打击;再早点儿,因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对伊拉克动兵的故事岛友们也是听了又听。
以某借口去发起武装打击、之后再用舆论去粉饰其合理性已成“老调”,但有朋友要问了,为啥这么多年过去,有关国家还是以化学武器为借口?
道理不难解释,化武本身是挑战人类底线的极端武器,只要有人指责另一方使用化学武器,就能立即挑起全人类源自良知、底线处的憎恶,由此师出有名,打击必达。国际上,《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于1997年生效。而叙利亚政府直到2013年9月才启动了加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程序。
在技术上,就叙利亚政府军而言,其在2013年前后确实还保留了部分化学武器,2016年,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称叙利亚已申报化武的销毁工作全部完成。但此后有关“化武袭击”的报道并没有消停。毕竟氯气弹等化学武器的制造门槛不高,战场有关方自行制造的可能也挺大。总之呢,在叙境内发生化武袭击,客观讲也是个人们会去相信的事。
至于媒体,岛叔做战地记者时也屡屡见识过——部分业内知名外媒的现场报道倒并不能说是“捏造”,但人云亦云、未经调查却是比较常见的。
由此,“疑似化武袭击,双方互相指责,媒体信口渲染,武力打击发动”形成了完美闭合。“去化武”在成为各方共同诉求的同时,也是各自手上的筹码。
在宣传战里,政府军、反对派都没放弃借这种“罗生门”手段去做宣传,只不过像“白头盔”这类反对派的身手更为复杂,在美英等国的支持下做得也更过。
博弈
那,“现实版”的叙利亚战争进展如何?
掰着手指头数啊数,这场自2011年初开始的叙利亚政府与叙利亚反对派组织、IS之间的冲突已经持续了,八年。
但仍看不到落幕的趋势。就在BBC制片人发布“白头盔”视频调查结果的次日,俄罗斯、土耳其、伊朗三国领导人在索契就叙利亚问题举行三方会晤,重申“维护叙利亚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同一时间,一场由美国主导的中东问题部长级会议也在波兰华沙收场。
叙利亚境内发生的一切已经不是“内战”“反恐战争”能概括的了。这场战事之所以举世关注,是因其已成为大国博弈的一线场域。
光从地理布局中也能窥见一二。叙利亚境内幼发拉底河以东,目前主要由美国支持的库尔德人占主导;叙北则主要由土耳其支持的部分反对派占领;“化整为零”的极端组织也主要分散于北部和东部地区。
总体来讲,与危机之初相比,叙利亚政府军的地理控制范围明显增多,政府的实力也有所强化。2018年底,位于大马士革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驻叙大使馆在关闭近7年后重新开放,这已显示出叙利亚外交地位的部分变化。
去年年底特朗普宣布的要从叙利亚撤军则抛出了个新信号:接下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各方,在叙利亚问题的角逐上会逐步转向离岸制衡。但俄土伊与美国的利益分摊,仍然是后续拆解叙利亚战局的关键。
具体来说,在叙利亚问题上有两大和谈机制,一是由联合国发起的日内瓦和谈机制;二是由俄罗斯、土耳其、伊朗三国主导的阿斯塔纳和谈机制。
与当前中东其他国家或区域的冲突不同,叙利亚战乱背景中的大国博弈、利益错综,让它的战局始终备受关注。不断在“冲突——和谈”的进程中摇摆,也恰恰说明,叙利亚“棋局”背后各种力量谁都“吃不掉”谁,军事冲突的结局只能让这场危机持续陷入悲剧性的“动态平衡”。
趋势
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期间,叙利亚电视台行政总监萨默尔这样说:
“自2011年以来,超过1万4千名叙利亚平民在大马士革周边恐怖组织的炮火中丧生,另有7千多人在阿勒颇的袭击中遇难,这成千上万人的遭遇并没有被传递到大家的耳中,因为西方媒体决定了如何叙述我们国家所发生的事。
如果人们不了解事实真相,那国与国之间就不可能建立建设性的友好关系。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重新掌握我们的新闻话语权,让我们自己来讲述发生在我们国家的事实真相。”
但就这两年岛叔的感受,叙利亚本国媒体很难在国际舆论场发声,更不用说去重新执掌新闻话语权。
叙利亚的主流舆论仍在不断强化国家主义、阿拉伯民族主义的观点,一切战局介入力量都被统一划归为“邪恶的外部侵略者”。
在IS兴起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叙利亚官方宣传指称其是美国和以色列扶持的“对手”,这不难看出叙利亚官方长期以来所秉持的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政策。另一方面,叙利亚有关舆论力量不断强化仇视美国的声音,同样合于民族主义的本质诉求。
在叙利亚还有一种声音,展露出对联合国平台的失望,认为它是偏袒西方、受西方指挥的“工具”。
其实在叙利亚,岛叔听联合国派驻当地的一位官员介绍,“联合国等第三方机构作为中立机构,只负责调查化武袭击是否证据确凿,但具体是哪一方使用了化武,一般情况下不予公布。”意味着寄希望以联合国的化武调查报告作自身发声的关键,本就不太现实。
事实上,利用战场画面来赚流量,利用人们的憎恶心、同情心发战争财、赢舆论战都已经是这轮宣传争抢的惯常现象。对某一案例,究竟有没有第三方国家介入、介入者何方神圣,在定论未出前,不走非理性仇视路线,是叙利亚方面有关媒体应该达到的基本线。
至于更适宜的叙利亚官方声音?似乎也不至于想破脑袋。
2014年,岛叔在当地采访一位年轻男性,据说他参加过反政府游行,小伙子说当时是有人鼓动他们上街,大家生活条件有限,就因酬劳而动。而如是的外部势力煽动前的叙利亚平民又是啥状态呢?
人心思定。对于多数人而言,八年还没能翻过的“篇”,只留下一种思考——谎言和虚伪遮蔽下,和平还有可能吗?
(文/卡松山人、公子无忌、点苍居士 文源/侠客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