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明父母当年拍婚纱照的广东省广州市艳芳照相馆。(资料图片)
2018年10月,陈灿铭和吴丽明在新西兰拍摄婚纱照。陈灿铭摄
新西兰,皇后镇,人迹罕至的野营地……谁能想到这是一对来自中国的新婚夫妇的婚礼视频背景地点,也是他们婚纱照的拍摄地。
没有大红色的背景布,只有一台相机、一支三脚架、一辆租来的小轿车和新郎新娘两个人,就完成了一个独特的婚礼现场和结婚照拍摄。“我一直觉得,结婚是两个家庭的事,但婚礼是属于两个人的。我想自己选择用什么样的形式,庄重地为对方许下一生的承诺。于是,我们决定旅行结婚。”新娘吴丽明如是说。
2018年的国庆节,陈灿铭和吴丽明带着婚纱和相机飞去了新西兰,开始了他们为期15天的旅行婚礼。选择新西兰,是因为夫妇二人都是风光摄影的发烧友,而新西兰被称为“上帝留下的最后一片净土”,是风光摄影的宝地。吴丽明说,“我们因摄影结识,因此也想用摄影记录。在福克斯小镇,我们订到了一家由教堂改造的独栋小屋,在这里举行了只属于我们两个人的小小仪式,是我真正想要的婚礼。”
陈灿铭和吴丽明选择的旅拍婚纱照方式,这在他们父母那个年代完全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1984年的广州,吴丽明的父母在百年老字号艳芳照相馆留下了两人幸福的见证。吴父吴母分别穿着中山装和婚纱,永远定格在了方寸照片之中。
上世纪80年代的艳芳照相馆是当时广州最火最贵的照相馆。“我记得好像是20元钱一张结婚照,当时那可是给鲁迅、许世友将军拍过照的地方,能不贵吗!”吴父说。那时候,普通老百姓的工资大约是50元钱一个月,这一张照片就要花去一个人一半的月薪。吴父说,“我们那时候不常去拍照,当时也不流行这个。留下来的照片也就只有这张婚纱照了。”
30年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大部分普通家庭对于婚纱照没有太高的要求,能够认认真真去照相馆拍一张结婚照就不错了。即使想像陈灿铭夫妇那样“旅拍”,也只能在照相馆中完成。各种风景幕布变换之间,仿佛带着新郎新娘在世界各地留下足迹。
再往前,改革开放初期,连照相馆里拍一张照片对当时的普通老百姓来说都是“奢侈品”。1979年,广州艳芳照相馆引进了柯达公司全套彩色自动冲印设备,在黑白照片仍是主流的情况下,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彩色冲印技术。此后,坐落在中山五路的艳芳照相馆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幸福,也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社会的变化。
改革开放40年,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衣食住行,文娱生活,小小的婚纱照折射出社会巨变。
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居民家庭结婚讲究“三大件”,分别是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1979年,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手表204只,自行车113辆,缝纫机54.3架。
20世纪80到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家庭耐用消费品开始向电气化迈进,居民结婚青睐的“三大件”变成了冰箱、洗衣机、彩色电视机。1989年,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冰箱36.5台,洗衣机76.2台,黑白电视机55.7台,彩色电视机51.5台;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冰箱0.9台,洗衣机8.2台,黑白电视机33.9台,彩色电视机仅有3.6台。
进入高科技迅速发展的21世纪,家庭消费也随之向现代化、科技化迈进,移动电话、计算机、汽车走入寻常百姓家。2017年,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35部,计算机80.8台,家用汽车37.5辆;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46部,计算机29.2台,家用汽车19.3辆。年轻人结婚消费日益多样化。
(据国家统计局)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01月09日第11版 记者 徐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