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日本政府确定了一项雄心勃勃的科学计划,口号是“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此前,在诺奖的百年历史中,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日本,还只有9位得主。
当时很多人以为日本人吹牛,包括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毫不客气地抨击这样的目标“很没脑子”。但结果,他当年就拿到了诺贝尔化学奖,算是一个开门红。
以后每年的诺贝尔奖,似乎都少不了日本人的身影。今年10月1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又被授予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和他的美国同行。
算起来,从2001至2018年,获诺奖的日本人已有18位。照这样一年一个的节奏,“50年30个”目标,几乎已没有悬念。
看看日本,想想中国。毫不客气地说,中国确实应该感到惭愧。
最近40年,中国经济成就世界瞩目,但科研水平呢?
自然,进步也是巨大的。但作为巅峰水平的重大发明发现呢,就以诺贝尔科学奖为例,到目前为止,还只有屠呦呦一个人获得过,而且获奖的项目,还是40多年的发现。
日本人那么频繁能拿诺奖,难道是日本人更聪明?
我相信,所有中国人都不会赞同。想想古代中国,我们一个又一个重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难道现在的中国人都是“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
综合媒体报道过的一些侧面,探讨一下日本人的科研水平吧。
1,货币上的秘密。
很多文章都提到了日本的纸币,确实让人深思。
在绝大多数国家,钞票上的人物,往往都是政治家。
日本则是例外,清一色学者。
一千元日元钞票,上面人物是野口英世,日本著名生物学家,1928年,他在非洲研究黄热病时因传染上病毒而去世,他的墓碑上写着:“他毕生致力于科学,他为人类而生,为人类而死。”
五千元日币上的人物,是日本著名女作家樋口一叶,说起来,她还当过《朝日新闻》的记者。
最大面额一万日元上的那个人物,则是日本教育家、思想家福泽谕吉,他被认为是“日本近代教育之父”。当然,也必须指出,他是一个军国主义教育者,是侵略中国的一个积极鼓吹者。
看到一位朋友曾撰文这样感叹:将最崇敬的人印在每一个国民、每天都在数次进行的日常活动里,意味着最隆重的怀念、最深刻的尊敬。日本人对知识渊博的人表达最大敬仰。
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坦率地说,中国与日本,确实还有一段距离。
当年甲午海战,清朝战败,赔偿白银2亿多两。按照一些文章介绍,当时的日本明治政府,从中提取1000万日圆(占赔款总额的2.8%),设立了教育基金,资助日本的义务教育。
由于这笔资金,到1898年,日本儿童入学率达到了97%;到1910年左右,日本已完全普及了国民教育。直到今天,我们也很难说普及了义务教育吧。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在有些地方,对比一下政府大楼和学校,就可以知道,是不是一句口号。
想想确实让人扼腕,中国的海军军费被挪用修建颐和园,日本却用中国赔款加强军备、普及义务教育。教训惨痛啊!
2、这样对待失败。
看到一位赴日科学家的文章,谈了他的一个亲身感触:
我第一次参加日本实验室内的小组会(seminar)。让我惊讶的是他们对待所谓“错误”结果的态度。他们会非常认真地研讨结果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但他们不会对研究者本人提出任何批评。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个道理人人皆知,日本人真正做到了。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往往压制失败,动不动就追责。那么以后,谁还敢去尝试新的东西呢?甚至,谁还敢说真话呢?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着科研体制改革的推进,中国的情况未必这么不堪。但在我们这个社会,很多时候,多做事多犯错,什么都不做,反而最受好评,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大家心里都有一把尺子。
当然,日本也有轰轰烈烈的科学造假。
记得2013年,日本“美女科学家”小保方晴子等人,宣称成功培育出能分化为多种细胞的新型“万能细胞”——STAP细胞。这一重大成果,当时被誉为“诺贝尔奖级别”。
但拿到诺贝尔奖是不可能的,因为随后很多科研人员就指出,这个发现疑点太多,小保方晴子所在的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调查后认为,美女科学家在论文中有篡改、捏造等造假问题,存在严重学术不端。
科学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
最后的结果,小保方晴子的导师、日本著名科学家的笹井芳树自杀身亡。很多人认为,笹井芳树无法面对学生欺诈的现实,觉得只有自杀才能洗刷耻辱。
自杀当然也不可取,但类似小保方晴子的学术不端,中国应该也有不少吧,有几个人像笹井芳树这样认真、刚烈呢?
3、对科学的真正重视。
重视不重视,归根到底,还是得看投入。
就看以前的数据吧:从2005年到2015年,日本这十年的科研经费平均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居发达国家首位,而2016年美国为2.8%,约4650亿美元。
可以说,在科研投入比重方面,日本比美国还要高!
文章开头提到的日本“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计划,其实正显示了日本对科研的重视。
这带来的,是科研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威望。
据介绍,在日本,科学家被称为“先生”。而“先生”一词不是谁都能用的,只有民众心中最为崇高与敬仰的职业,才能有此殊荣。
日本科学家的待遇,反正大大高于政治家,更别提普通职员。哪怕一段时间内没有科研成果,科学家也不用担心丢掉饭碗,也不用费尽心机找各种发票来报销。
正是这样,日本科学家才能专注于科学研究,才成就了最近18年诺贝尔奖的爆发。诺贝尔科学奖有滞后性,有时可能长达20年,但日本的这种厚积薄发,应该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国庆长假,不想多说,简单总结一下吧:
日本有日本的国情,中国有中国的特殊性。日本的做法也未必都可取,比如就是想捕鲸鱼来吃,日本人也要虚伪地打着科研的旗号。
但科研来不得半点虚假,在这方面,日本确实还有很多让我们惭愧的地方。他山之石,总可以攻玉吧。
日本人能够取得的成就,中国人难道真做不到吗?
新浪新闻综合
来源:牛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