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得名于海滨泥沙积聚而成的沙脊,那就是外马路的“原形”。后来汕头埠在这里逐渐形成,,历来是粤东、赣南、闽西南一带的重要交通枢纽,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素有“百载商埠”的美誉。
在汕头市井气息浓郁的老城区,骑楼店铺紧凑,中西合璧浑然一体,小街小巷,行人往来息攘……
而一座曾经名噪一时的百年岭东同文学堂,就静静地矗立位于汕头市外马路129号,每天伴着外马路三小孩子们的读书声、笑声,见证着这座城市沧桑巨变,展望着未来的梦想与超越。
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的同文学堂,原拟建为“同庆善堂”(善堂,曾经是明清时期风行的民间慈善组织)堂址,房屋建成后,因经费缺乏而停办,所以这座老建筑是祠堂的格局。屋顶采用了老式的硬山顶和封火山墙,屋檐上色彩鲜艳的各式嵌瓷杂而不多,非常吸引人。
丘逢甲与岭东同文学堂
而说起岭东同文学堂的由来,还得从中国近代爱国志士、教育家、诗人丘逢甲说起。
丘逢甲,祖籍广东镇平(今梅州市蕉岭县),生于台湾淡水厅铜锣湾(今苗栗县)。1895年《马关条约》后,丘逢甲组织义军在台湾抗日,失败后内渡回潮汕,先后执教于潮州韩山书院、潮阳东山书院等。1898年在潮州开办了新式书院,也聘请了一名日本教师,但这项事业得不到支持,学校不得不关闭,此后就销声匿迹了。
当时,丘逢甲认为汕头是岭东门户,对外是通商口岸,经济繁荣,来往人多,易以萃会才智,造就人才。1899年,他不辞辛苦前往马来亚等地向当地的华侨筹募办学资金,共募得十万余元,这为新式书院的复办提供了经费。在其从南洋募款归来之后,学校基建工作就迅速地开展。不久,丘逢甲等人在汕头联合林樑任等复办了岭东同文学堂,提倡学习西欧教育,以启发引导为主的学风,对粤东地区的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丘逢甲在办学过程中很注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据同文学堂学生李次温回忆:“当时乡先辈教导后进,多务压抑而使就范”,唯丘先生乃“务提起后进意志,使之自重、自奋,乐而上进。”他反对传统的读死书、死读书的陋习。
“岭东之兴学也,自汕头之同文学堂始”
在教育中,丘逢甲积极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以欧西新法教育青年,以革命维新鼓励士气”,使过去被封建思想禁锢的青年,初次受到了西欧自由民主的洗礼。他常教导学生:“当兹国危民困,我望汝辈树捍卫国家民族之勋业耳,不忘汝辈只作博士也”,他对同文学堂学生搞革命活动和发表革命言论的行为,都选择默许,彼此心照不宣,认为“此乃天赋人民思想言论之自由权”。在兴学过程中,他始终以自己深厚的爱国情怀来激励学生担负起救亡图存、报效祖国的重任,并希望他们将这种思想付诸行动。
为适应形势的需要,同文学堂还开设了“兵式体操”课程,聘请日本东亚同文会退伍军官为教习。同时,丘逢甲又以自己的身份和关系,向当时的惠潮嘉道台申请领取枪弹,作为学生上课练习射击之用。每次学生操练兵操,他皆在旁认真督课。这在当时来说是别开生面的。
1907年1月8日,同文学堂在汕头海关前举行运动会,内容虽仅有短程赛跑、兵式体操、叠罗汉等几个项目,但这是潮汕地区首次举办运动会。使潮汕人从此知道有运动这么一回事。此外,同文学堂后来还增设了地理、英文、图画等课程。
这些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为潮汕地区输送了大批人才,其中有潮汕第一位博士张竞生,著有《潮州西湖山志》、《饶氏家谱》及《天啸楼集》等多部著述的知名学者饶锷,著名数学家黄际遇,曾参与策划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后任广东北伐军总司令,出师北伐并取得胜利,为辛亥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姚雨平……
1926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在汕头合影。—原载《周恩来在潮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
1926年初,国民革命政府在此设立“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周恩来在这里宣誓就任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这也是第一个由共产党人主导的国共合作地方政权。
可以说,同文学堂为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培养了不少良才悍将。
同文学堂一直是作为学校使用,这座百年学堂经过几代校名的更换,于1979年正式作为外马路第三小学。
从百年学堂到现在的外马三小,历经百年的沉淀之后,人文底蕴得到了积淀与传承。外马三小秉承了同文学堂的办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每一个外马三小的新生,在开学的第一课都会上关于同文学堂的历史内容:这里是谁创办的啊,有谁曾来过这里啊,曾发生过什么事件啊。
老楼新韵 百年学堂修缮后再展昔日盛颜
同文学堂,给一代代学子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里面承载了他们的青春,更是孕育他们成长的地方。这座百年学堂,经历了风雨的冲刷,成为了汕头文化历史的一个缩影,它至今仍在影响着新一代的人。
在外马三小教学长达25年的冯玉銮校长说,当年她刚毕业到同文学堂教学时,在这样的祠堂教室里上课,感觉很新奇。
8月17日,汕头市月季小学林利坤坤(左一)带作者到外马三小参观,校长冯玉銮(中)做一一介绍。
但多年来,同文学堂地势低洼,比周边路面低了大约30到40厘米,加上门口两颗大树的根把地下排污管堵塞了,逢雨必浸。记得台风“天兔”来袭时,当时同文学堂的水深接近70厘米。学校的老师常常开玩笑说:“外马三小有两个池,一个是操场的游泳池,一个是同文学堂这个大水池。”除了水浸严重的问题,由于同文学堂年久失修,屋顶常有瓦片沙土掉落,雨天的时候更是多处漏水,严重威胁到12户居民和学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多年失修,学堂外层已严重风化剥落,前部左右厢房木屋架桁条也已老化蛀损,局部屋架下弦支点破裂,变形下沉。屋顶也常有瓦片沙土掉落,雨天更是多处漏水。2006年,学堂经市房屋鉴定部门鉴定属于D级危房,它对师生的安全已构成一定威胁。
2016年8月,广东东江各属委员会公署(同文学堂)文物修缮项目被列入市委、市政府部署实施的“十个历史文物保育修复项目”,也是市政府“百日攻坚行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如何原汁原味地修缮岭东同文学堂,也让施工单位颇费了一番心思。
建筑的墙体全部是“修旧如旧”,建筑材料采用潮汕传统的“贝灰+红糖+糯米浆+草根”,为了保留这一传统的夯贝灰结构,修缮过程中采取了特殊技术。先用木板将贝灰固定,用改造而成的重锤一点点将墙面夯起来,这比建造普通的水泥墙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对工艺也更考究,但这种濒临失传的潮汕传统建筑工艺,却能让建筑物经过上百年的风吹日晒仍屹立不倒。
屋顶的木梁绝大部分被虫蛀得已经下垂坍塌,施工单位更换成新的仿制木梁,但材料依然采用始建时的杉木,并通过做旧处理,让新的木梁和旧木梁色泽接近,基本做到肉眼看已新旧难辨。
同文学堂的修缮凝聚了多方的心血和汗水,就连同文学堂的布展方案,也是广东文史馆馆员陈汉初、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陈嘉顺等专家学者反复推敲才确定的。这座新生的老建筑如今已不仅仅是城市历史的见证、市民怀旧的场所,还是这座城市上下团结一心,建设共同精神家园的最好见证。
在各方的努力下,岭东同文学堂在2017年春节期间如期与市民见面。一时间,参观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
同文学堂修缮后一开放便迎来了众多的校友。他们返校后都会跑去摸大门的那对石鼓,还有大厅那两棵木棉树。大家都想回到原来的教室拍照,回忆当年在同文学堂里面上课的场景。
一位曾经的外马三小学生在博客中写道:“外马三小是我们汕头最好的小学!当时我有幸在这个学校读了六年书。在我记忆中最快乐的就是上体育课可以打篮球。最痛苦的记忆就是每天好多作业还经常罚抄书。今天路过,顺便进去看看还是很多儿时的记忆,还遇到我以前的老师。十几年过去了,老师们都还记得我,一下就能喊出我的名字……”
一位网友在一篇文章后留言说,“冯校长是我读四年级的班主任,一晃就二十五了。”
百年阳光,百年风雨,百年老校,百年人文积淀——外马三小秉承“崇文、立德、和谐、健体”的校训,坚持“一切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的办学宗旨,以科学发展观创特色,以特色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外马三小在1994年12月获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
本身为汕头市优秀校长的冯玉銮介绍说,游泳、武术、机器人是外马三小的三大特色品牌。学校游泳队成立于1971年,已有40多年的历史。自1995年至今,连续二十多年参加汕头市青少年游泳锦标赛,均获团体总分第一名、金牌总数第一的辉煌成绩,参加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游泳比赛,团体总分名列全省前茅。在全国和广东省举行的武术、机器人和科学类项目的比赛中,外马三小学生经常摘金夺银,屡获佳绩。
学校办学特色明显,以科学发展观创特色,以特色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汕头市文明单位”、“汕头市园林式单位”、“汕头市绿色学校”、“汕头市德育先进单位”、“汕头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等光荣称号。
外马三小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德才兼备、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奋发进取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业优秀、特长突出、全面发展的学生,取得了显著的办学业绩。
别样教师节 浓浓师生情
金色的九月如期而至,金色的九月硕果累累。2018年9月10日,第34个教师节踏着轻盈的脚步翩跹走来。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外马三小举行了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庆祝活动,为辛勤的老师们送上一份诚挚的祝福。
“一支粉笔写春秋,三尺讲台育桃李。”9月10日早上,外马三小全体行政在冯校长的带领下,着装整齐,精神抖擞,早早来到学校门口,向全体教师表达节日的问候和祝福。一支支娇艳的鲜花,一张张精美的贺卡,一个个真诚的笑脸,一声声诚挚的问候,无不表达了学校对老师们美好的祝福,温馨、祥和的气氛弥漫着外三整个校园。
升旗仪式结束后,五年(1)班的江依杨和五年(4)班的程祥同学为同学们带来的诗歌朗诵《感恩老师》。接下来是学校快板队的同学表演快板《颂师说》。悦耳的敲打声,声声入耳,明快的节奏,短小精悍的语言,铿锵有力的说唱,无不表达了同学们对老师无限的赞美和感恩之情。
13位有着30年教龄的老教师,在抒情的音乐声中缓步上场,13位少先队员代表手捧鲜艳的红领巾,怀着崇敬的心情,为这一群无私奉献的老教师授巾并献上鲜花。幸福与自豪的笑容洋溢在每个老教师的脸上。
从昔日的同文学堂到如今的外马三小,百年老校历经世纪风雨,砥砺前行;培育万千桃李,薪火相传。外马三小相伴同文学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成为汕头一道不容错过的风景。
(文:魏炯才根据相关资料编辑;图片来自资料或网上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