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控制博弈正酣之际,中国发布北极政策白皮书,阐明”极地 丝绸之路”(”冰上丝绸之路”)的目标和计划,呼吁加强相关国际合作。
中国国务院1月26日公布的《中国的北极政策》说,中国愿依托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参与包括北极航道基础设施建设、商业化利用和常态化运营。
“冰上丝绸之路”可视为”一带一路”倡议在北极圈内的延伸。
中国疆域跟南北两极都不搭,近年来把参与南北两极的管理纳入发展战略,在极地议题中力争话语权,提升影响力。
去年5月,中国国家海洋局发布南极政策白皮书,总结阐明在南极科考的情况。北极白皮书则以政策文件形式归纳了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基本主张和战略目标。
2013年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13个正式观察员之一。
普遍认为,中国近年来在北极议题上争取”入局”,主要从两方面切入,一是北极航道,一是资源开发。
北极开发比南极更具战略价值、各大国竞争态势也更加激烈。
冰消雪融出航道
随着地球变暖,北冰洋冰盖缩小,北极圈里越来越热闹。北极航道的商业价值、常态化运营之类字眼越来越多进入人们视线,夏季穿行北极航道的船只也越来越多。
北极航道包括东北航道、西北航道和中央航道。全球变暖使北极航道有望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运输干线。
理论上,这条航线可以打通贯穿欧亚大陆和北美的航道,成为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之外又一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通道,缩短航程、降低成本。
2017年7月,中俄媒体报道说,中国对俄国提出共建滨海国际运输走廊的建议反应积极,也希望双方共同开发利用海上通道特别是北极通道,打造”冰上丝绸之路”,
之前中国官方公布的《”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首次将北极航道明确定位成”一带一路”三大主要海上通道之一。
专家分析认为,冰上丝绸之路有可能缩短中国到欧洲的最短航线比传统航线缩短25%-55%,也使中国从上海以北的港口到西欧和北欧的航行时间缩短。
现在从中国东北经苏伊士运河到荷兰鹿特丹航线要走48天。如果走俄国北部的东北航道能大大缩短中国到西欧的航程。
2013年,中国货轮永生号驶过东北航道;2017年夏季又有另外六艘中国货轮从东北航道通过。
2017年,一艘俄国油轮从挪威经东北航道抵达韩国,有史以来第一没有破冰船护航,用了19天。
中国极地破冰科考船雪龙号去年8月首次独立穿越北极中央航道,全长2500公里,沿途包括北极点及其附近公海水域。
共同治理?
北极有储量巨大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的矿藏和渔业资源,北极航道可能成为连接亚欧和北美的重要国际航线,地缘政治版图上的北极又是兵家必争之地。
虽然北极圈内冰原广袤人烟稀少,渔猎和旅游是主要的传统经济活动,但在远离世人视线的地方,有形和无形资源的争夺已经持续多年,也成为北冰洋”新冷战”升温的核心所在。
为了协调北极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和福利的可持续发展,1996年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成立了北极国家政府间论坛,北极理事会,成员包括加拿大、丹麦(包括有自治地位的格陵兰岛和法罗群岛)、芬兰、冰岛、挪威、瑞典、俄罗斯和美国。
六个北极本地社群代表在北极理事会中有永久参与议席,六个非北极国家 – 法国、德国、荷兰、波兰、西班牙和英国 – 是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
中国2013年获准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其他正式观察员包括意大利、日本、韩国、印度和新加坡。
由于北极地区既包括了北极点周边的公海区域,也包括北冰洋沿岸国家领土,以及其主张的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领域,难以效仿南极,签署《南极公约》。
北极地区的公海海域,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属于全人类共有资源,因此不少与北极”不搭界”的国家得以插嘴。
2008年11月,欧盟发表声明呼吁尽快就北极能源利用制定协调方案,2009年2月北欧五国宣布将合作控制北极水域,中国、韩国和新加坡都加入了北极航道通商船的讨论。
2018年1月,《中国的北极政策》提出几个主张,包括北极地区和北极航道拓展的基建加强国际合作;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条约和一般国际法管理北极航道,保障各国航行自由和航道利用权,依法解决北极航道有关争议。
白皮书说,中国鼓励企业参与北极航道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商业试航。
资源争夺
这里的资源很丰富。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统计显示,北极地区石油储量900亿桶,天然气储量1669万亿立方英尺,液态天然气储量为440亿桶,这些油气资源的84%位于离岸地区。
北极煤炭储量占全球四分之一,超过1万亿吨,且低硫、洁净、高效;还有大量铜镍钚复合矿,以及金、银、金刚石及铀、铁等战略性矿产。
北冰洋渔业资源丰富,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北极国家共同参与开发,每年产量约600万吨。
中国的北极白皮书说,政府鼓励企业参与北极资源开发利用的国际合作。
美国海事杂志《海事行政》2017年8月16日援引美国一份智库报告显示,中国在北纬60度以北地区的投资已经接近900亿美元,其中与北极有关的投资项目达21个,价值超过10亿美元。
“新冷战”?
不同于有形的油气矿藏和渔业资源,北极的战略位置是无形资源。
冷战时期北冰洋是美苏重要阵地之一,美国把北极周边地区设为北美防空前沿,部署监控和导弹袭击早期预警。双方核潜艇在厚厚的冰层下游弋,后来成为好莱坞大片的题材。
冷战结束后的近三十年里,美国和俄罗斯在北极的对峙也没有停止。
俄罗斯在北极圈内的钻探活动已经进行了几十年。2007年8月,两艘俄罗斯微型潜艇在北极点下方4200米的海底插上了一面不会生锈的钛质旗帜,作为他们对该地域的领土声明。
2008年9月,俄罗斯政府出台《2020年前俄罗斯联邦北极地区国家政策原则及远景规划》,提出,2011年至2015年完成其在北极地区的边界确认;2016年至2020年间,将北极建成俄罗斯”保障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基地”。
俄罗斯重启了在北极地区的苏联时代军事基地,还还向联合国递交申请,要求将120万平方公里的北极大陆架划入俄罗斯。
2017年,俄罗斯在北极的”冰山”计划引起全球关注。国际间认为这个计划旨在展示国家威力,确保俄罗斯对这个区域石油和天然气的垄断。
美国也没有歇着。
2009年1月,美国政府颁布《国家安全及国土安全总统指令》,宣布美国是一个”北极国家”,在北极地区有着广泛和根本性的国家安全利益,其中包括导弹防御和早期预警、进行战略输送所需海空系统的部署、战略威慑、海上存在和海上安全行动、保证自由航行和飞行等。
奥巴马政府此前还发布了《北极地区国家战略》、《国防部北极战略》以及《北极地区国家战略实施计划》等多份战略规划。
北极控制权争夺暗战激烈之际,2017年3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俄罗斯举办的第四届”北极-对话区域”国际北极论坛上表示,中国将秉承尊重、合作、可持续三大政策理念参与北极事务。
新西兰梅西大学教授兰马克(Marc Lanteigne)曾对澎湃新闻表示,中国不是北极周边国家,在北极地区经济科研活动增多的同时,对参与北极治理则仍努力保持”不冷不热”的政策路线。
新闻来源:BBC 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