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Cissy Chen,中文名陈曦。
小时候最大的梦想,说起来竟是坐火车,去 远方,想去看看不知名的远方,想去伸手触摸那片我未曾见过的天空……
2002年,我在留学大潮中,一个人一个箱子,搭乘新西兰航空的飞机,在香港转机,懵懵懂懂地来到新西兰。
抵达奥克兰机场后,学校的司机由于没认出来我的黄色毛巾标记,于是就如捉迷藏一般,我们在机场不断地插肩而过,最终相遇。
我到现在还记得第一次看见新西兰的感觉,那么蓝的天,那么绿的草地,那么少的人……开学前一个月,我一个人几乎把warehouse和Kmart逛了个遍,以至于很久的以后,我都能在这两家大卖场快速地找到每一个货品所在的货架。
和所有的小留学生一样,读着书,努力比划且说着结结巴巴的英语,因为认识新的朋友而欣喜,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假期跟着寄宿家庭的kiwi妈妈去了她家的农场,第一次吃了烟熏三文鱼,第一次发现原来农场的苍蝇那么大,第一次和牧羊犬一起坐在拖拉机上,光着脚在花园里走路。走着走着就会想家,但又觉得我离自己向往的那片天空越来越近。
新西兰是一个包容度很高的国家,多少次迷路,被好心的公交车司机们送回家,偶然被不懂事的孩子砸西红柿,第二天又收到孩子的家长的致歉。
时间就像长了脚的怪兽,跑的飞快,一转眼,今年我已经在新西兰住了整整20年了。
如今,那个喜欢眯着眼睛看太阳看天空的女生,已经变成两个孩子的妈妈。 俗话说,为母则强,我想这应该是一种作为妈妈与生俱来的潜力,一个人上班,一个人带娃,竟然也可以把日子过的像狮子滚球一般,眼花缭乱却又惊喜连连。
新西兰有一句当地名言Don’t worry,be happy。在我来新西兰的第一年,我的kiwi妈妈和kiwi奶奶经常和我重复这句话。回想在基督城的15年,虽说算不上尝遍了酸甜苦辣,却也历经种种。
目睹这座城市的困境与磨难,眼见大地震那年的流离失所,也感受过人们因为痛失亲人的恸哭。可恰恰应了这句话,这里的人似乎总是乐观面对着未来。记得大地震那年,停水停电,kiwi邻居挨家挨户的敲门,告诉大家他有一个小煤气包,可以给急需热水的家庭提供热水。当年住的小区里,也有中国邻居,于是大家就集合起来,一起商量怎么互助去帮助他人。
我在旅游行业很多年,地震后的第一次大型旅展,我们与当地的景点供应商一起,上台之前,大家互相拥抱打气,虽然当年基督城只有寥寥几个景点可以对外开放,可我们就这样,信心满满地走上了台,告诉大家,基督城在重建,会很好,会很美……这话一说就说了很多年。
这么一个有信念的城市,当然不会让世人失望,这几年基督城就如我们当年希望的那样,很好也很美。后来随着中国游客越来越多,基督城的旅游业里,有了一群中国市场负责人,每年大家一起飞向中国,介绍新西兰的美,基督城的优雅,也介绍中国的美食给团队里的kiwi,教他们说,你好,好吃!也教会kiwi拍照的时候,要比剪刀手。
突然地新冠疫情就来了,很短的距离,一下子变得那么触不可及,有多少家庭分离了3年,又有多少有情人不能成眷属。
前年圣诞节,我无意看见当地慈善机构募捐,想给需要的人一个平等却又愉快的圣诞节。于是我本着试一试的心情,发了帖子在微信朋友圈,也发了Facebook,结果效果意外的好,收到来自华社的捐赠品足足两大推车,有Halswell的小伙伴从牙刷牙膏,到玩具书籍,细心地为每一个年龄层的人准备了圣诞礼物。我第一次像圣诞老人那样,带着满满一汽车的礼物来到City Mission。工作人员说,光当天一天就向300个家庭发放了礼物。
苏轼写过一首诗,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我相信很多华人朋友和我一样,在基督城已经居住了很多年,慢慢的,这座坚强又包容的城市就变成了第二故乡。
我希望在基督城的华人朋友们可以安居乐业。希望Halswell社区环境可以让家庭无忧无虑,多元的社区活动可以为老人们的晚年提供丰富的生活,优质的教学条件可以让孩子们有一个明朗的未来,社区里的商铺都能赚到钱。
这些美好的憧憬,需要大家一起去实现。
我们华裔一向以勤奋敬业、努力拼搏、吃苦耐劳为特点。我们每一个生活在基督城,乃至整个新西兰的华人华裔,都如星星之火,亦如繁星满天,一样的坚强,一样的全力以赴,将民族精神一代代地传播下去。
我是这其中的一员,我就是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