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1日电 题:中国“大跨度”托举民航起飞
新华社记者 呼涛
当全世界都惊羡于中国速度的时候,一群中国航空人正在创造前所未有的“中国跨度”。他们正在挑战一项新的纪录,为北京新机场打造一个跨度达405米、可同时容纳12架飞机维修的庞大无柱空间。
他们说,自己“就是给飞机造‘窝’的工匠”。
“人在繁忙工作后要回家休养身心,飞机也是。如此庞然大物在长途飞行后需要在大空间体检保养,我们就是设计建造大跨度机库的国家队。”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副总结构师赵伯友说。
据悉,北京新机场南航基地维修机库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新的全亚洲跨度最大的机库。
新纪录托举起飞
职业习惯使然,赵伯友说着拿起笔,勾画出一个长方形建筑的结构草图。“想象一下这个空间,2架A380和3架B777宽体机并排摆放,中间再停六架窄体机。悬挂着近1200吨重检修设备的屋盖要在10米空间实现,这对现有常规设计是极大挑战。”
在巨型机库门里,是一个长达405米、进深100米、大厅净高30米的空间。这个机库建成后将比目前亚洲最大跨度的首都机场A380机库跨度大近50米。
赵伯友所在的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就是让中国一次次自主实现大跨度机库设计建设的国家队——中国国内绝大部分维修机库和全部喷漆机库来自这里。
安全是航空的生命线,机库是保障维护飞机安全运行的关键所在。起飞的中国民航运输驱动着各地新机场建设,也面临土地资源紧张等条件限制。因此,大跨度机库成为经济可行的解决方案。
让“大跨度”拥有超能力
搭乘飞机的乘客或许会留意到机场跑道边一些方方正正的建筑,这就是飞机“安身栖息的家”,是包容大量吊架、检修设备、管线的系统工程。
“机库建在寸土寸金的机场跑道边,上空是飞机起降通道。客户会提出土地、空域和资金的复杂需求框架。设计建造超大跨度建筑,技术难度可以说是与跨度的平方成正比。”赵伯友说。
“结构太刚不行,太柔也不行。结构既要为建筑赋予刚度,也要灵活地匹配客户需求和现实条件,这可能就是刚柔相济的魅力。”他说。
领悟出刚柔相济之道,赵伯友走过了二十年。1997年,他随导师到首都机场施工现场观摩,心底升腾起一个念头,“将来要能建成这样雄伟的机库该有多好”。
那个面积接近4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型机库,应用了沿袭数十年的“大门反梁”设计,通俗讲就是“大房子扛着又重又高的大脑袋”。然而,在超低空域限高场地和客户降低成本的苛刻要求前,“大脑袋”的传统思路显得越来越不灵光。
“一次次提出新设想,试验验证推翻,再探索。终于,我们用杠杆原理设置高强预应力拉索,‘轻盈’的设计中标成为超低空域限高场地修建大跨度维修机库的首选方案。”赵伯友说。
在首都新机场南航机库项目中,合理结构和低用钢量让机库屋盖用钢量减少近1500吨,足够再建一个标准足球场面积的屋盖。
大时代召唤大工匠
“所谓工匠精神,可能就是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悟道升华。从量变到质变,创新往往水到渠成。”赵伯友说,个人成长离不开国家,离不开所在的单位平台。
早在1985年,这个团队的前身凭借完成广州白云机场80米跨度维修机库,进入刚开放的中国民航基础设施市场。
此后,纪录不断被刷新——2001年,设计新白云国际机场机库,成为当时亚洲单体建设规模最大的机库;2005年,设计352米跨度首都机场空客A380机库;2006年,设计浦东机场长达1000米的机库群,再次刷新纪录。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董事长廉大为表示,中国速度是中国人的勤奋和拼搏劲头成就的。在很多项目中,中国团队能以高速度和高质量去匹配项目的高难度和苛刻时间等限制条件。
“每个人的办公室都有一幅世界地图,提醒我们要心胸开阔,放眼世界。我们不仅盯住国内,抓准中国民航快速发展带来的大机遇,也在放眼和布局世界。”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民航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王永宁说。
随着中国航空工业实力提升,中国飞机正在飞向海外,尤其是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
“中国航空工业要融入全球航空产业链,我们正在瞄准海外市场,提供从机场设计到建设保障的服务体系,用中国经验和速度携手这些国家共同起飞。”廉大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