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日前发表“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策略与经验”特辑。中疾控研究员冯子健等人在文中指出,只有通过接种疫苗建立起免疫屏障,才有可能在对人生命安全和社会运行不造成重大影响的前提下,移除“动态清零”政策。
中新社旗下《中国新闻周刊》最新一期刊文指出,作为一个占全球人口数19%的国家,中国累计新冠病例数占全球病例数的0.05%。在BMJ的特辑中,中科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作为通讯作者的一篇文章称,如果没有当初武汉的封城措施,一个月内,中国新冠肺炎病例数量将高出67倍。
利用两个多月消除本土感染后,中国继续坚持围堵策略,并强化了追踪密接者、核酸检测策略,这称之为“动态清零”。手机GPS、WIFI、通讯基站,几乎人人必用的微信、支付宝及内嵌健康码等所提供的信息,构成了大数据追踪密接者的信息网络。
对中国来说,如今是疫苗接种与“动态清零”并行。冯子健等人在特辑中分析说,未来一旦抗体水平和疫苗保护效果之间关系得以确立,即可采用血清学抽样调查数据评估人群免疫力。
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还面临着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侵袭,初步迹象表明,这一毒株传播力更强。高福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独家采访时说,目前的疫苗对于奥密克戎毒株依然是管用的,“但效力会大打折扣”。
冯子健等人认为,利用新出现的科学证据来调整疫苗、疫苗接种时间表等,来构建免疫屏障和维持保护性免疫,是中国走出新冠大流行的关键。
至今,国内尚未移除“动态清零”政策的最后期限,今冬明春依然要坚持这一政策。冯子健等在文章中分析说,在实现群体免疫之前,需要知道的是,在满足什么条件下,感染新冠的人进入社区不会导致疫情失控,以及在什么样的人群中,需要怎样的免疫覆盖水平,才能保证病毒传播时不引起显著发病和死亡。
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流行病学讲席教授唐金陵在特辑文章中分析说,有效清除本土感染可以使中国灵活考虑特定人群优先进行疫苗接种,并尝试从当前“本地传播零容忍”政策安全过渡。目前,大流行正处于第二阶段,在疫苗接种建立起群体免疫屏障之前,中国仍需要坚持强有力的公共卫生措施。(中新社)
图源:中国网
版权声明:
1、凡《新西兰信报网》转载的新闻、观点等,版权归原新闻信源所有,新闻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新闻机构立场。
2、未经本机构许可,其他任何机构、个人不得复制、摘录、转载或以其他任何形式使用《新西兰信报网》采访、编译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3、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nzmessenger@xtra.co.n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