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興菸品」尤其是「電子煙」等相關產品在台灣社會使用越廣,並對青少年社群造成負面效應,電子煙是否應該開放?若合法又如何管理?已是政府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中華經濟研究院近日舉辦「新興菸品可否成為減害的選擇」研討會。雖然內容較偏重討論新興菸品減害分析,以及國內外相關管理法規,但不難察覺過半專家學者已透露「禁止導致弊端叢生,不如開放從嚴管理」的想法。此次論壇也是近年國內少有針對菸品管理開放多元意見交流方式研討,不若過往涉及菸品議題多為一言堂形式強烈批判,可見新興菸品在拒菸與減害中的曖昧定位。
而這恰恰不一定跟新興菸品本身是否符合減害定義有關,而是突顯政府終需坦然面對傳統紙菸使用者對電子煙的「需求面」問題。
雖然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在內,諸多研究尚未認定電子煙減害,但對已經在抽傳統紙菸或入門嘗試的菸民而言,新興菸品沒有燃燒產生的焦油和一氧化碳,也沒有難聞氣味,很難不認同有減少危害因子的可能,也就是更容易接受該產品相對不這麼傷身,而這跟終極目標在於停止攝入尼古丁的戒癮,也不一定存在關聯。
從使用者經驗出發,電子煙感受更科技化、更不影響他人,相較於傳統紙菸又有多種風味選擇等,都會讓菸民產生選擇新興菸品的傾向。一旦需求面形成的趨勢不可逆,反而更要思考消費者保護的議題。倘若全面查禁後需求仍在,將導致電子煙私下流竄,品質更難顧及,政府可能要另費心力解決延伸的消費詐欺或使用安全問題。從整體政策管理成本的角度出發,不一定會比較有正面效益。
開放新興菸品,制度化管理品質,才能汰劣留良;才能進一步像美國一樣做到相對於傳統紙菸的減害管理。最後,傳統紙菸既然已經存在於社會,新興菸品若被定義成違禁品,不可避免將會存在法律邏輯矛盾及不合比例的謬誤,甚或引發產官爭訟。
至於研討會上諸多專家對青少年使用電子煙的議題表示擔憂,其實應比照對傳統紙菸販賣通路的規範,不但要嚴禁販售電子煙給未成年人,更要進一步思考禁止造型奇特規避管理的電子煙,再配合重罰,以徹底阻絕在校園流竄的機會,目前學生非法取得的景況,其實無異於早已存在青少年的各種違禁品問題,既有制度亦可嚴加防堵。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活動本定位為「國際研討會」,原定於9月8日就要舉辦,但反菸團體在研討會前一日,發出新聞稿質疑「新興菸品正透過學術漂白」,指出主辦單位邀請的希臘學者Konstantinos Farsalinos,曾發表過的研究與論文過於親菸商,言論有誤導或欺騙之嫌等,導致研討會延期了一個多月。
對於反菸團體的質疑,主辦單位回應指出無法證明真偽,但Farsalinos也不再出席。且研討會原訂有三個討論議程,也簡化成與會學者專家及民眾輪流發言、綜合交流的形式,少了系統性討論,也缺乏正反不同意見激盪的可能,在討論規模、深度上都比預期縮水,相當可惜。也突顯需要多方討論的新興菸品管理、政策討論等議題,卻受制於反菸團體的道德壓力,難以容許開放多元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