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1、新西兰再获两款新冠疫苗,保证所有新西兰人接种
2、新西兰最低时薪明年4月1日起上调至20纽元
3、新西兰外长:新澳双方合作加强跨塔斯曼纽带关系
4、“载土”归来!嫦娥五号完成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
5、美国务卿蓬佩奥因接触新冠病毒感染者将隔离
6、世界经济论坛报告呼吁各国为经济复苏和转型做好准备
1、新西兰再获两款新冠疫苗,保证所有新西兰人接种
新西兰总理杰辛达·阿德恩(Jacinda Ardern)17日透露,政府已经确保获得另外两款新冠疫苗,足够每个新西兰人及其太平洋伙伴接种。
这两款预购的新冠疫苗来自制药公司阿斯利康(AstraZeneca)和诺瓦克斯(Novavax)。这两款疫苗都需要注射两剂,阿斯利康公司将提供足够380万人使用的760万剂疫苗,诺瓦克斯公司提供足够536万人使用的1072万剂疫苗。
此前,政府已经预购了辉瑞Pfizer、BioNTech生物技术公司生产的疫苗,和扬森公司生产的疫苗。
政府没有透露新预购疫苗的费用,但这些疫苗将免费提供给新西兰人。
阿德恩表示,新的疫苗协议意味着四家公司生产的基于三种不同类型的疫苗技术可供政府使用,以防一些疫苗出现接种不成功的情况。
如果新西兰药品监管机构Medsafe证明疫苗是安全和有效的,将为新西兰和太平洋邻国提供广泛的人口覆盖范围。对于新西兰来说,政府的首要任务将是为边境工作人员、重要工作人员及其家庭接触者接种疫苗,预计将于2021年第二季度开始开展接种工作,2021年下半年开始为普通公众接种疫苗。
阿德恩表示,这将是新西兰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疫苗接种。由于其规模和复杂性以及生产和交付疫苗的时间框架,大多数国家都在考虑将在2021年全年和2022年的部分时间段内完成疫苗接种计划。
2、新西兰最低时薪明年4月1日起上调至20纽元
政府已确认从明年4月1日起最低工资将提高到每小时20纽元。
新西兰劳资关系与安全部长迈克尔·伍德(Michael Wood)表示,随着新西兰从Covid-19疫情中恢复和重建,政府致力于通过提高工资来给予新西兰人民支持。
“有许多领取最低工资的新西兰人在我们与疫情的斗争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包括超市工人、清洁工和保安他们都应该加薪。最低工资的提高将增加约17.55万新西兰人的收入,意味着每周按最低工资工作40小时的新西兰人每周将多出44纽元的税前收入。”
据估计,最低工资的提高将使整个经济体系的工资水平提高2.16亿纽元,让新西兰人有更多的钱花在当地企业上。提高最低工资也可以提高生产率,这对企业也有好处。”
“我们正在采取一种平衡的方法,支持雇员和雇主渡过疫情。我们将提供短期缺勤补贴,以支持雇主确保其员工在等待Covid-19检测期间能够遵守公共卫生指导建议。”
“一旦新冠肺炎疫情再次爆发,我们已经启动了一项新的疫情恢复补助计划,以帮助企业支付固定成本,并承诺在三级警戒及以上的情况下对企业提供工资补贴。”
“三年来最低工资上调的信号,给企业带来了亟需的确定性。明年,我将概述未来几年我们打算做出哪些改变,以便给企业留出时间提前计划。”
学徒起薪和培训人员的最低工资也将提高到每小时16纽元,保持在成人最低工资的80%。
3、新西兰外长:新澳双方合作加强跨塔斯曼纽带关系
12月17日,新西兰外交部长纳纳亚·马胡塔(Nanaia Mahuta)和澳大利亚外交部长玛丽丝·佩恩(Marise Payne)举行了一年两次的外交部长协商会议。
两位部长讨论了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计划如何合作加强跨塔斯曼纽带关系,包括通过建立跨塔斯曼安全旅行区的工作。纳纳亚·马胡塔则邀请佩恩部长在澳新安全区开放后访问新西兰。
马胡塔表示,“跨塔斯曼纽带关系是新西兰最重要的关系,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我们一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将继续使我们双方受益。我们的经济是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的经济体之一,有着强劲的贸易、人员和投资流动。我们讨论了在共同地区问题上的深度协调,一致认为在国际舞台上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团结起来会更加强大。”
“我们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将如何携手支持太平洋地区从新冠疫情危机中恢复等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事实上,应对新冠疫情带来的挑战是整个会谈的一个重点话题。我期待着与佩恩部长就这些问题继续共同努力,并且能够建立强有力的伙伴关系。”
4、“载土”归来!嫦娥五号完成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
北京时间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标志着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
凌晨1时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嫦娥五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注入高精度导航参数。此后,轨道器与返回器在距南大西洋海平面高约5000公里处正常解锁分离,轨道器按计划完成规避机动。
凌晨1时33分,嫦娥五号返回器在距地面高度约120公里处,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约为11.2千米/秒)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器向上跃出大气层,到达最高点后开始滑行下降。
之后,嫦娥五号返回器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在降至距地面约10公里高度时,返回器打开降落伞完成最后减速并保持姿态稳定,随后在预定区域平稳着陆。负责搜索回收任务的测控与回收系统技术人员及时发现目标,有序开展回收工作。
按计划,回收后的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完成必要的地面处理工作后,将空运至北京开舱,取出样品容器及搭载物。中国国家航天局将择机举行交接仪式,正式向地面应用系统移交月球样品,中国首次地外天体样品储存、分析和研究相关工作也将随之启动。
嫦娥五号探测器于11月24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并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探测器实施2次轨道修正、2次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圆轨道。此后,探测器经历组合体分离、环月降轨及动力下降,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于12月1日在月球正面预选区域着陆并开展采样工作。12月3日,上升器点火起飞、精准入轨,于6日完成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之间的交会对接及样品转移,此后按计划分离并受控落月。12月12日至16日,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在完成2次月地转移入射、2次轨道修正后,返回器于12月17日与轨道器分离并重返地球。
中国国家航天局专家表示,嫦娥五号探测器在一次任务中,连续实现中国航天史上首次月面采样、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带样返回等多个重大突破,为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发展规划画上了圆满句号。同时,嫦娥五号任务作为中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成功实现了多方面技术创新、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对于中国提升航天技术水平、完善探月工程体系、开展月球科学研究、组织后续月球及星际探测任务,具有承前启后、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中新社北京12月17日电)
5、美国务卿蓬佩奥因接触新冠病毒感染者将隔离
美国国务院当地时间16日发表声明说,国务卿蓬佩奥已被确认接触过新冠病毒感染者,他将开始隔离。
美国务院在声明中说,蓬佩奥已被确认接触过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者,因隐私问题,不能透露此人身份。
声明还说,蓬佩奥当天已接受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呈阴性。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指导意见,蓬佩奥将进行隔离,医疗团队正在密切关注他的身体状况。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务院原定于16日晚举行外国大使招待会,蓬佩奥原定出席招待会并发表讲话,该活动已被取消。
近日来,美国务院举办多场线下节日招待会,遭到一些国务院官员和医疗专家质疑和批评。美其他政府部门例如国防部等则通过线上方式举行招待会。
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6日17时,美国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超过1688万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30.6万例。
随着圣诞节假期的临近,美国医疗专家近日频繁提醒民众尽量减少节日家庭聚会,否则将导致疫情进一步恶化。(中新社华盛顿12月16日电)
6、世界经济论坛报告呼吁各国为经济复苏和转型做好准备
世界经济论坛16日公布的特别版《全球竞争力报告》表示,那些数字经济发达、社会保障健全和医疗体系有效的国家更有效地应对了新冠疫情的影响。报告呼吁各国打造更高效、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经济体,以实现后疫情时期复苏。
世界经济论坛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是致力于推动公私合作的国际组织。世界经济论坛当天表示,鉴于各国政府采取了不同寻常的措施来应对新冠疫情,本年度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暂停了对各国竞争力进行排名。
这份特别版报告简述了经济复苏和振兴的优先事项,评估了一些能有效帮助国家管理疫情的重要因素,并分析了哪些国家为经济转型做好了最充分的准备,有望构建“生产高效”、“以人为本”和“环境友好”的社会经济体系。
报告指出,社交隔离是应对新冠病毒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而数字经济发达、数字技能成熟的国家能够做到让公民居家办公,从而更成功地维持了经济的正常运行。
报告提出了促进经济振兴和转型的四大路径:政策环境、人力资本、市场机制和创新生态。报告同时还给出了可对经济增长、社会包容和环境可持续性等多方面产生积极影响的重点转型事项,包括:加大投资力度,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发展绿色经济;开展长期投资;实行更有效的累进税制;扩大公共服务;实行激励措施,打造未来市场。
“长期以来,世界经济论坛一直致力于鼓励决策者超越短期增长思维、着力实现长期繁荣。”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表示,这份报告明确提到了一些需要优先开展的事项,从而有助于我们打造更高效、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经济体,实现疫后复苏。“现在正是转变经济体系的至关重要时刻。”(中新社柏林12月16日电)
版权声明:
1、凡《新西兰信报网》转载的新闻、观点等,版权归原新闻信源所有,新闻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新闻机构立场。
2、未经本机构许可,其他任何机构、个人不得复制、摘录、转载或以其他任何形式使用《新西兰信报网》采访、编译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3、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nzmessenger@xtra.co.n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