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1日电 (记者 马海燕)一场席卷全球、已持续数月的疫情正在前所未有地重构人与人的关系。从贴面礼、拥抱、握手改为拱手、一米开外讲话,疫情改变的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礼仪方式,影响更深层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包容。
随着武汉解封,一部分湖北人和滞留湖北的外地人开始重返工作岗位。但也出现了少数不和谐音:一些地方和企业限制湖北籍员工复工,或明确规定不录用湖北籍员工,甚至还出现患新冠肺炎的员工病愈后返回工作岗位被用人单位解雇的案例。
而渐多的境外输入病例,也让留学生群体受到一定程度的污名化。
在更大范围看,亚裔也因疫情承受负面影响。4月,两名墨尔本大学亚裔女留学生在墨尔本市中心遭遇种族歧视语言侮辱和袭击并受轻伤。类似的例子在其他国家也屡有报道。
美国联邦调查局休斯敦办公室向地方执法机构提供了一份分析报告称:“受新冠疫情蔓延影响,联邦调查局预测,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会在全美呈现上升趋势,并对美国亚裔群体造成威胁。”
英国《自然》杂志称,自从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全世界的亚裔都成为了种族主义攻击的对象,并付出了巨大代价,例如在安全和生计上蒙受损失。“许多学生犹豫将来是否要返校继续读书,部分原因是因为担心会继续受到种族主义歧视。”
警惕疾病流行引发的对曾经的感染者、疫区民众,甚至某个国家、某个地区的偏见,可能引发长久的“社会歧视”与“污名化”,正成为疫情平缓后,社会秩序重建的重要一环。重新审视疫情、人的尊严和社会公正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一个社会学课题,也成为衡量一国公民素养的标准。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林嘉表示,地域歧视源于行为人心理和认知的偏见,其伤害的指向不仅是某一个人,而且是某一群体,其社会影响更加恶劣。
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专家、媒体反复解释病毒传播原理,消除偏见和恐慌,还要各群体以实际行动、以亲和的姿态去接纳同伴。
在中国,有的地方官员到列车站台欢迎湖北返乡人士,为当地企业招聘湖北籍务工人员做出表率;湖北应届毕业生的专场招聘陆续举行,越来越多的企业人力资源和行业猎头表示不会对湖北籍应聘者区别对待。
在美国,近200位美国外交政策学者、前外交官在《今日美国报》上发表联名信,称近来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和暴力袭击应为美国敲响警钟,类似“中国病毒”的用词只会加剧歧视现象,令亚裔群体人身安全受到更大威胁。
“疾病暴发可以揭示人类最善良的一面和最丑恶的一面。对个人或整个国家予以污名化,只会损害应对行动。当我们把所有精力都用于抗击疫情时,污名化只会转移我们的注意力,使人们相互敌视。”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提醒。
另一方面,在中国,人们也发现,这场全民战“疫”也在悄然重塑某些特定人群的关系。冲锋在前的“最美逆行者”用专业和奉献缓和了处于风口浪尖的医患关系;在一线奋战牺牲的民警群体用实际行动改善了警民关系。还有快递小哥志愿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社区工作者顶着危险摸排疑似感染者,都让人感受到一阵阵暖意。
人与人的温情不分国界。在巴西,墨西哥人曼努埃尔将小吃店改为公共食堂,免费为当地民众提供食物;在智利,好心人把面包放在一些因为隔离而失业的人屋门前……
同样不分国界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一些关系原则,也在应对疫情中得到强化,如社会责任、边界意识、换位思考、感恩与互助等。
“历史表明,大流行会导致一些群体被污名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所有人都要谨言慎行。”传染病流行病学家亚当•库卡斯基在今年2月出版的《传染的规则》一书中提醒。
“疫情让整个社会守望相助,疫情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和家人、自己和朋友、自己和陌生人的关系。”新冠肺炎治愈者唐飞(化名)说,希望疫情过后,整个世界能更理性、更温暖。
题图:4月28日,新西兰由四级疫警移至3级,有限度解封。人们可以在保持非直接接触的情况下点食物外卖。当摄影记者征求正在等待外卖的青年可否照相时,两个年轻人微笑首肯。摄影:朱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