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封城第34天。
今天新西兰4级封锁隔离期正式结束。
这是我最后一篇封城日记。
昨天上CCA关于封城日记的线上座谈会,事先不知道座谈期间可以屏蔽ZOOM 头像,以为人人都要上镜,所以提前花了两小时沐浴更衣,上妆试镜,结果竟只有我和李大姐上镜,别人都屏蔽了头像。我只能看着镜头里的自己想:可能是大家都穿着睡衣没来得及洗脸所以不方便出境哈😅。
录完不舍得洗掉自己的花容月貌,这是我封城34天来第一次收拾的全套行头,就又给自己拍了美颜照,编辑成册做本篇封面,完美收官。
此记为记后感,总结篇。
这幅拼图里都是我小姑的照片。小姑去美国有近二十年的光阴了。她是我奶奶最小的女儿,我父亲最小的妹妹,和我只差两岁。我们一起度过的童年和部分少年时光,虽是姑侄,更像姐妹。喜欢看书写字是童年时受小姑影响。最开始是模仿小姑装模做样看书写字,仿着仿着就真爱上了读书写文字。
和小姑十多年的隔离,也从未约到同时回中国探亲,写封城日记前似乎和小姑很远很疏离。
开始记日记后蓦然回首,小姑竟是我读书写文字的启蒙老师,我那才华横溢,灵气逼人的小姑又仿佛近在咫尺,往事历历。
我与小姑既是亲人又是朋友。封城日记令我和小姑渐行渐远的亲情和友情再度深厚浓重起来。我总能在小姑身上找到令我欣赏和骄傲的才华,比如她的摄影。

6年前从北岛搬到基督城时,我没有亲人朋友,百无聊赖,让林医生帮我找书看,他给我一本《张泽民文集》问我,你有没有见过活的作家,我说没有。林医生说这位张泽民是我们基督城很有名的华人作家,这本书就是他写的,送给你看吧。
看完《张泽民文集》我被里面的小说“ 虎子”深深激动了。我问林医生这个作家你认识吗?他说认识啊,你也想认识吗?我们请他和他太太来家里吃饭吧。
后来认识竟又与作家太太安妮一见如故,成了好姐妹。安妮心灵通透,聪慧敏锐,任何时候见她总是美貌如花的模样,连煮的饭菜也是美貌如花的,沏茶的壶喝水的杯都是美貌如花的。私下看她时常如夏日莲花般娇羞,职场里却又似铿锵玫瑰般魄力十足。
写封城日记让我有幸再读张作家的文字。每日写完还要再看作家的封城日记,才算完整。

写封城日记几乎每天都有来自读者朋友的点赞或评语,有时候会有前辈和朋友的留言鼓励,有时候会收到专门收集给我的素材和图片,有时有读者的提问和建议,有时有读者说每天会看我的日记,每天为我点赞,有时又帮我转发。
每一天都有来自读者带给我的鼓励和感动,让我每天坚持写下来。

感谢信报提供给我们的平台,让更多人读到我们的文章,和更多的华人朋友分享疫情隔离之下互动的温暖和守望。
刚开始收到海编的邀约时好激动。毕竟,写了很久很多的文字,但都是随心所欲,自愉自乐,从未由公众媒体发出去过。除了很久以前在国内时为搏取功名而咬牙切齿地写出一些八股文发表,真正表达我自由飞翔的文字基本没有出版过。所以此次封城日记由信报转载,我好快活,写得也好兴奋。
感谢海编不厌其烦地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和指导。我算了算,海编至少教过我4种方法关于怎么样可以去掉转发的信报文章头像里的区别针问题,一晃30多天了,我的区别针还是没有去掉。但每次看到她耐心指导我的文字,总要每次感动。和海编真正只见过一次面,打过一声招呼。写封城日记后,从刚开始要长篇大论地沟通,到后来心意通畅默契,无需支言片语。但每天看她转载完,总会发三支玫瑰给她以表谢意。以前觉得自己做律师工作很辛苦,压力大。写封城日记后,每天花好几个小时刷新闻,收集整理素材,撰写文字,忽然明白,做记者编辑媒体人更加辛苦,他们要没日没夜地工作。

很多读者朋友说从我的日记看出家庭的美好和快乐。能够认真坚持地写完34篇封城日记与我老公的支持和帮助分不开。
夫妻就像马达上两只齿轮,只要互相依恋,唇齿相依,和谐配合,就能让婚姻的列车顺利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