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艾黎养子、革命烈士邓中夏的侄子邓邦镇在奥克兰接受新华社记者的采访。图为邓邦镇在给艾黎塑像补色。新华社记者郭磊摄
【信报消息】(记者李惠子、卢怀谦、郭磊)即使距路易·艾黎去世已有32年,中新两国民众仍然记得这位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为中国人民解放和建设事业奋斗了整整60年的新西兰人。
25日,路易·艾黎诞辰122周年及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成立80周年纪念活动在奥克兰举行,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代表以及新西兰社会各界人士参加活动。
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副会长李建平说,艾黎就像一颗火种,温暖和照亮着中新民众,希望双方弘扬工合精神,培育更多技能型实用人才,谱写工合事业新篇章。
在中国和新西兰,艾黎最广为人知的事迹是在中国发起和推广工业合作社运动,在经济战线支持中国人民谋求独立和生存发展;创立培黎学校,招收贫苦人家孩子,以半工半读的教学方式为中国培养工业技术人才。
艾黎1927年来到中国,于上世纪30年代加入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向世界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斗争。他还发起组织并积极参加了工业合作社运动,使之成为失业工人和难民生产自救、支援抗战的一支独特的经济力量。
40年代,艾黎来到甘肃山丹。按照他的说法,这里很像自己的家乡——新西兰南岛坎特伯雷地区斯普林菲尔德小镇。在山丹,艾黎创办的培黎工艺学校吸收大量劳动人民子弟,培养了一批实用技术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艾黎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各国人民友好事业,为发展中国人民同新西兰及各国人民友谊、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了解做出重要贡献,赢得中新两国人民和广大国际友人的尊敬和爱戴。
艾黎说,中国给了他生活的目的,给了他一项为之奋斗的事业。
谈到2017年受邀赴华参加纪念路易·艾黎诞辰120周年活动,艾黎弟弟皮普的孙女莎拉·斯图尔特说:“我们非常支持他在中国的工作,我受邀去中国时,感受到了他所做事情的影响力,我非常欣赏他的付出。”
“他帮助奠定了早期的中新友好关系。他认为人们应该过上公平的生活,并可以通过教育发挥自己的潜力。”斯图尔特说。
1987年12月27日,艾黎在北京病逝,享年90岁。
在艾黎家乡坎特伯雷地区,艾黎养子、革命烈士邓中夏的侄子邓邦镇为艾黎竖起了一座纪念碑。“他很爱中国。他晚年时,我们经常聊天。我感到他常常把自己当作是一名中国人,而忘记了自己其实是新西兰人。”
邓邦镇回忆,艾黎撰写和翻译了许多有关中国的作品,“他特别喜欢唐诗,最推崇杜甫,因为他觉得杜甫心怀天下,心中有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