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报消息】(记者 李惠子)6月22日晚,基督城市政厅灯火辉煌,座无虚席,巨大的管风琴矗立中央,等待一位中国音乐家的登场。
在基督城交响乐团的开场演奏后,中国钢琴家陈默也在观众热情的欢迎掌声中,与乐团合作演奏了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艰深的《第四钢琴协奏曲》。
他此番演奏正如评论家所描述,拥有“燃烧的技术和温暖的舞台表现”,让音乐世界充满了热情。在全场约两千名观众的热烈掌声中,陈默也还加演了拉赫玛尼诺夫的《悲歌》。
22日与基督城交响乐团的合作演出是这位中国音乐家在新西兰的首次亮相。随着陈默也对拉赫玛尼诺夫演绎的声誉越来越高,很多基督城的音乐爱好者都来到现场,感受音乐盛宴。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四钢琴协奏曲》是相对较少在国际上演出的,据乐团成员说甚至有可能是首次在这里演奏。”陈默也对《信报》说。
22日的演奏在基督城市政厅举行。这是基督城最知名的建筑之一,也是新西兰首屈一指的表演场地。市政厅在2011年地震中受到损毁,随后大修,今年2月重新开放。
音乐会吸引了很多当地华人华侨前来观看。观众之一、钢琴教师王娅静说,中国钢琴家首次登陆新西兰,并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这说明华人音乐家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提升。
“燃烧的技术和温暖的舞台表现”
陈默也生于北京,7岁开始学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随后赴美深造。他在许多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包括2016年的悉尼国际钢琴比赛和2014年的辛辛那提世界钢琴比赛。著名钢琴家皮尔斯·莱恩(Piers Lane)曾形象地表示,当他听到陈默也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奏鸣曲》时,他觉得“脖子后面的毛发都竖了起来”。
陈默也的演奏足迹遍及全球,他的舞台表现力和艺术品味已得到世界主流媒体和权威专家的赞扬。俄罗斯马林斯基国际钢琴音乐节的创始人米拉·耶芙蒂奇(Mira Yevtich)曾表示陈默也使其“想到了那些20世纪伟大钢琴家所具备的特质”。
著名经纪人、北京如歌文化的古典音乐资深专家张克新评论道:“陈默也是我听过的青年钢琴家中,少有的能够全身心投入在音乐中,不让技巧的展现超越音乐表现的钢琴家之一,这是很高的品味。”
他目前主要居住在上海,是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平时也经常会有演出所需的旅行。“演奏与平时的练习都是有助于教学的,因为可以从演奏和研究中发掘出源源不断的灵感和体验与学生分享。另一方面,演出和教学也是互补的。教学可以让我更加客观地审视和思考音乐作品,不仅施以我的审美引导和经验处理,从学生的演奏中也可以发现不同诠释的多样性、逻辑性和可能性,而根据演奏者的特点灵活地给予恰当的指导也是我视作非常重要的事情。”他说。
陈默也现在仍保持每天至少练琴3至4小时的习惯。有时根据曲目需求练习得更久,最多可达8至9小时。
“相比于以前,现在我喜欢更多地去发掘音乐背后的内容,并且可以更自如地将我个人的理解融入音乐。演出后的心情可能是复杂的,会有兴奋、遗憾、放松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演出后通常会更客观地思考。”他说。
陈默也说,音乐是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音乐家的使命和责任正是贡献好的音乐。“音乐家是辛苦的,我们不能单纯地指望在一夜之间取得质变与成功,任何艺术造诣上的突破都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艺术家同时也是幸运的,我们可以一生与我们所挚爱的音乐为友。”
他强调在音乐上勤奋更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即使拥有再高音乐天赋的人都不可能在疏于练习的前提下取得成功。”
陈默也表示,中国的钢琴表演艺术发展非常迅速,已经具有国际化的水准。中国钢琴家有着自己的优势。“我们所拥有的文化历史和底蕴都会潜移默化地对我们理解古典音乐提供巨大帮助。”当今古典音乐在所谓“流派”的划分上已经被弱化,艺术家应该吸取各“流派”之长。另外,演奏者也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音乐语汇。音乐如同语言,不宜去生硬、单纯地模仿他人的演绎。
陈默也幼年学琴时,主要靠父母和其老师蔡妮的监督。大概10岁后,他逐渐体会到了音乐的魅力所在,练琴的积极性也愈发高涨。他说,练琴最重要的是戒骄戒躁,要真正去热爱音乐,诚心去体会音乐本身的魅力。成功应建立在对于钢琴表演艺术的热爱与全身心投入的基础上,而并非单纯以出名或赢得某个奖项为唯一目标。
他说,艺术家的成长不仅局限在舞台上,也要体现在生活中。因为艺术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点滴去学习、去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