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Login
新西兰南岛最大华语媒体 - 新西兰信报
星期六, 3 5 月, 2025
投稿/广告/赞助
  • 首页/home
    • 简洁版首页
  • 新西兰新闻
    • All
    • 公众号精选
    • 政策解读
    • 竞选专栏
    “半世纪最强暴雨”突袭新西兰南岛!

    “半世纪最强暴雨”突袭新西兰南岛!

    冰封Tekapo橙色暴雪警告!Selwyn多校停课、道路瘫痪、百户断电!

    冰封Tekapo橙色暴雪警告!Selwyn多校停课、道路瘫痪、百户断电!

    银行倒闭也不怕!储户赔付新规来啦:10万纽币谁先赔?储备银行给答案!

    银行倒闭也不怕!储户赔付新规来啦:10万纽币谁先赔?储备银行给答案!

     新西兰政府推自检建房新政!3000套住房每年免审批、降成本提速

     新西兰政府推自检建房新政!3000套住房每年免审批、降成本提速

    注意!带这个标志的卫衣不能穿!

    注意!带这个标志的卫衣不能穿!

    房市拍卖成交率跌破三成,租金一年暴跌2.3%

    房市拍卖成交率跌破三成,租金一年暴跌2.3%

    新西兰创疫情以来最大月度贸易顺差

    新西兰创疫情以来最大月度贸易顺差

    境外劳工回流!新西兰工签人数逼近疫情前高点,永久居民创历史新高

    境外劳工回流!新西兰工签人数逼近疫情前高点,永久居民创历史新高

    基督城Anzac长周末迎回晴空,气温回升全岛“冰火两重天”!

    基督城Anzac长周末迎回晴空,气温回升全岛“冰火两重天”!

  • 全球新闻
    • All
    • 华夏经纬
    • 国际纵横
    • 大千财经
    • 新闻快递
    • 深度观察
    • 澳洲新闻
    “半世纪最强暴雨”突袭新西兰南岛!

    “半世纪最强暴雨”突袭新西兰南岛!

    冰封Tekapo橙色暴雪警告!Selwyn多校停课、道路瘫痪、百户断电!

    冰封Tekapo橙色暴雪警告!Selwyn多校停课、道路瘫痪、百户断电!

    银行倒闭也不怕!储户赔付新规来啦:10万纽币谁先赔?储备银行给答案!

    银行倒闭也不怕!储户赔付新规来啦:10万纽币谁先赔?储备银行给答案!

     新西兰政府推自检建房新政!3000套住房每年免审批、降成本提速

     新西兰政府推自检建房新政!3000套住房每年免审批、降成本提速

  • 信报服务
    • 总领馆信息之窗
    • 更多服务
    • 招聘广告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新西兰南岛最大华语媒体 - 新西兰信报
  • 首页/home
    • 简洁版首页
  • 新西兰新闻
    • All
    • 公众号精选
    • 政策解读
    • 竞选专栏
    “半世纪最强暴雨”突袭新西兰南岛!

    “半世纪最强暴雨”突袭新西兰南岛!

    冰封Tekapo橙色暴雪警告!Selwyn多校停课、道路瘫痪、百户断电!

    冰封Tekapo橙色暴雪警告!Selwyn多校停课、道路瘫痪、百户断电!

    银行倒闭也不怕!储户赔付新规来啦:10万纽币谁先赔?储备银行给答案!

    银行倒闭也不怕!储户赔付新规来啦:10万纽币谁先赔?储备银行给答案!

     新西兰政府推自检建房新政!3000套住房每年免审批、降成本提速

     新西兰政府推自检建房新政!3000套住房每年免审批、降成本提速

    注意!带这个标志的卫衣不能穿!

    注意!带这个标志的卫衣不能穿!

    房市拍卖成交率跌破三成,租金一年暴跌2.3%

    房市拍卖成交率跌破三成,租金一年暴跌2.3%

    新西兰创疫情以来最大月度贸易顺差

    新西兰创疫情以来最大月度贸易顺差

    境外劳工回流!新西兰工签人数逼近疫情前高点,永久居民创历史新高

    境外劳工回流!新西兰工签人数逼近疫情前高点,永久居民创历史新高

    基督城Anzac长周末迎回晴空,气温回升全岛“冰火两重天”!

    基督城Anzac长周末迎回晴空,气温回升全岛“冰火两重天”!

  • 全球新闻
    • All
    • 华夏经纬
    • 国际纵横
    • 大千财经
    • 新闻快递
    • 深度观察
    • 澳洲新闻
    “半世纪最强暴雨”突袭新西兰南岛!

    “半世纪最强暴雨”突袭新西兰南岛!

    冰封Tekapo橙色暴雪警告!Selwyn多校停课、道路瘫痪、百户断电!

    冰封Tekapo橙色暴雪警告!Selwyn多校停课、道路瘫痪、百户断电!

    银行倒闭也不怕!储户赔付新规来啦:10万纽币谁先赔?储备银行给答案!

    银行倒闭也不怕!储户赔付新规来啦:10万纽币谁先赔?储备银行给答案!

     新西兰政府推自检建房新政!3000套住房每年免审批、降成本提速

     新西兰政府推自检建房新政!3000套住房每年免审批、降成本提速

  • 信报服务
    • 总领馆信息之窗
    • 更多服务
    • 招聘广告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新西兰南岛最大华语媒体 - 新西兰信报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北平折叠:100年前的贫富差距 大到你想不到(组图)

31/05/2019
in 万象
0 0
A A
0
Home 万象

《邪不压正》姜文用特效技术还原了北平。

在电影《邪不压正》里,李天然喜欢在屋顶上奔跑,这些青色的瓦片也成为某种隐喻:瓦片之上,是北平澄澈的天空,高大的城墙,绿色的杨柳,瓦片之下,则是世俗生活的蝇营狗苟,人生的艰险苦涩。

北平折叠,高低、贵贱、悲欢,都被这屋顶隔开,成为不同人眼中截然不同的两座城市。光绪二十六年(1900),岁属庚子,战乱频仍。北京城里,家大业大的姚家雇了马车夫,准备冒着战火把财产运出城,车夫可以拿到一百两银子的酬劳,这笔钱足够在乡下买一块好地……

这是林语堂经典小说《京华烟云》的开头,这部小说从庚子年开始,讲述了北京城曾、牛、姚三家豪门贵胄的故事,在民国风靡一时,至今都是林语堂的代表作。

赵薇在同名电视剧中饰演姚家大小姐,木兰。/《京华烟云》

凑巧的是,在林语堂笔下这个虚构故事徐徐展开的时候,北京城内的另外一户人家正经历真实的灭顶之灾。军队在八月攻入北京城,一位叫做永寿的普通八旗兵阵亡,他身后的一家人瞬间失去依靠。

彼时的八旗兵早就没有两百年前的气派,永寿祖传的二三十亩地已经卖掉,只剩下一亩多地,用来排列祖宗的坟头。他唯一的爱好是在家里种一点廉价的花草,林语堂笔下的一百两银子,对他而言是一笔想都不敢想的巨款。

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旗兵,我们之所以能够了解这么多,是因为永寿死后留下的小儿子日后成了著名作家——老舍。而父亲战死的那年,老舍刚刚一岁,他由母亲养大,一生都不知道父亲的模样。

保罗·法兰奇的《午夜北平》讲的是“英国外交官女儿喋血北平的梦魇”。

前段时间,国外影视公司将投拍《午夜北平》并邀请姜文主演的消息满天飞,虽然后来被辟谣,但从讨论的热烈程度就不难看出,网友对姜文出演民国故事有多期待。

事实上,近些年来民国题材从来都没有降温,尤其是加上老北京、北平的标签后,根本不缺少观众。

在这些作品里,我们的想象无限延伸,最终在脑海中搭建出一座百年前的北京城。

那是林语堂的老北京,梁实秋、林海音们的老北京,也是姜文《邪不压正》里用CG技术复原的北京城,但我们百年之后的目光,几乎不会扫到老舍的北京。

张丰毅版的祥子和斯琴高娃版的虎妞

今天,不少人津津乐道的北平生活,自动过滤掉了《骆驼祥子》和《茶馆》里的众生相。

三年前,科幻小说《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一时间折叠成为热词。这篇小说构想了未来的北京,城市被折叠成三个部分,分别属于社会上层、中层和下层,三种人的生活彻底隔绝,连时间和空间都不会共享。

当惊讶于这样残酷的未来设定时,我们又是否知道,一个世纪前的北京,一个部分人眼里处于“黄金时代”的古都,就已经是一座沿着贫富鸿沟折叠起来的城市了。

北平,一个金粉时代

有人说,姜文的《邪不压正》最多拍出原著《侠隐》的五分神韵,因为这部小书几乎复原了老北京的人情风物,令无数读者心向往之。

侠隐的作者是张北海,1936年出生于民国世家,在北京生活了十三年后,随家人迁居台湾。在各种自述和采访里,张北海对这十三年都表现得很怀念。

1928年到1937年的十年,北京被更名为北平,即所谓“黄金十年”。在张北海的印象里,那是一个“有钱人可以享尽福,没钱人也可以过一个清平的日子”的美好时代。

像蓝青峰这样的“有钱人”,开车穿梭在北平的胡同间,为一口醋,可以包一顿饺子。

张北海的父亲叫张子奇,也就是电影《邪不压正》中姜文饰演的蓝青峰的原型,原著小说对蓝青峰的身世有着这样的介绍,大致对应了现实中张子奇的经历:

十七岁参加了山西的辛亥革命,完后去日本念书……早稻田……完后跑了趟欧洲。回来闲了几年,认识了冯玉祥……那会儿冯在北京当陆军检阅使……蓝去给他做少校参谋,一直干到上校,干到北伐成功……在天津开办了家华北实业公司……纱厂,面粉厂,水泥厂,轮胎厂……

可以想见张北海幼年的生活水准一定不会差。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学者王德威在《侠隐》的序言中描述了当时北京城的上层生活:

新闻资讯

“半世纪最强暴雨”突袭新西兰南岛!

“半世纪最强暴雨”突袭新西兰南岛!

02/05/2025
境外劳工回流!新西兰工签人数逼近疫情前高点,永久居民创历史新高

境外劳工回流!新西兰工签人数逼近疫情前高点,永久居民创历史新高

22/04/2025
洋人可以坐在四合院的天棚底下喝威士忌;好莱坞的Anna May Wong可以向名媛唐凤仪买到便宜珍珠项链;真光戏院的首轮西片上演着;旧派宅子里的堂会一样锣鼓喧天……

在新版《侠隐》的封面,印着这样一句话:在一九三七年的北京城里,真的曾经存在过那样一座城市。字里行间都是无限怀恋。

当然,作为一个作家,张北海对社会中下层的生活也不会全无体察,他将那十年称为“金粉十年”,之所以是金粉而不是纯金,是因为蒙在这座城市身上的回忆滤镜,来自于特权阶层撒下的一层金粉。金粉之下,才是属于老舍们的艰难生活。

张北海写作《侠隐》的时候,经常翻一翻老舍的《骆驼祥子》,来熟悉当时北平平民的行为做派、语言方式。但这种体验终究隔了一层,张北海大概很难真正理解底层贫民的“清贫日子”有多难熬。

1950年版的《我的一辈子》是石辉自导自演的,他在里面饰演“我”。

出身富贵当然没有原罪,幸福是世袭的,贫困也是世袭的,金粉之下的北平,是成千上万骆驼祥子、虎妞们的挣扎。

张北海出生的第二年,老舍写了一部《我这一辈子》,讲了一个巡警的悲惨一生。在小说的结尾,主人公这样描述那个金粉年代:

我还笑,笑我这一辈子的聪明本事,笑这出奇不公平的世界,希望等我笑到末一声,这世界就换个样儿吧。

异类老舍

时隔一个世纪,曾在那里生活过的作家的作品,构成了很多人对北平的一手印象。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是京城三大家族的恩怨纠葛。

梁实秋散文里的北京小吃,是穷人一年到头舍不得吃的热豆汁、涮羊肉、茯苓饼、碗豆黄、奶酪、灌肠、炒肝儿。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里的童年,基本不用为衣食住行担忧。

张恨水的《金粉世家》里的莺莺燕燕,背景是锦衣玉食的民国总理府。

《城南旧事》中的“英子”十分可爱,但随着她的目光,人们看到的尽是人间悲剧。

拓宽到那个年代的全部作家、学者、文人群体,能接受一定教育并留下传世文字的,几乎全都出身中上家庭。

他们所写的北平,当然少了许多柴米油盐之虞。相比之下,老舍的贫民出身和他的大众视角,就显得像是异类——如鲁迅所说,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

父亲去世后,老舍被母亲和姐姐们一手带大——他原本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最终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与三哥。

清末民初,普通旗人的生活境况大不如前。在清代,他们每月可以领取固定数额的银子,虽然不多,但生活至少有保障,被称为“铁杆庄稼”。清朝灭亡后,底层旗人一下子失去生活来源,同时很多人还保持着吃喝玩乐的习惯,一下子陷入贫困。

1950年,老舍从美国回来,用一百匹白布换得了一套四合院,这便是今天北京城的“老舍故居”。这可能是他年轻时候不敢想象的。

守寡之后,为了全家的生计,老舍的母亲给屠户等下层人缝缝补补洗衣服,从早洗到晚,老舍的记忆里,她的手总是红肿的。

老舍的母亲是典型的老北京人,脾气温和,讲礼数,爱干净,又很要强。“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这是老舍对母亲的回忆。

一直到九岁,老舍才在亲朋资助下进了私塾,真正接受教育。小学毕业以后,母亲盼着老舍去学手艺,但老舍还想继续读书,就悄悄考进了师范学校——因为师范学校不用交学费。

几年后从师范毕业,他得到小学校长的工作,生活终于有了改观。母子二人一夜未合眼,母亲落下“一串串眼泪”。

1930年代,北平街头三个带孩子的妇女。/ 微博@看老照片

后来老舍出国归国、在大学教书、抗战时又流亡到重庆,与母亲聚少离多,直到一九四二年,他在远离北京的大后方接到家信,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临死之前,她吃的都还是粗粮。

一生没有享过福,是老舍母亲的写照,也是那个时代无数北平平民的真实写照。只是这样的故事,很少出现在作家作品里,更不会出现在我们如今的追忆中。

《金粉世家》,因为富裕,所以美好。

在张恨水的《金粉世家》里,公子哥金燕西对冷清秋一见钟情,为了追求她,金燕西送礼物、送衣服,请冷清秋看戏、郊游,花了不少精力和钱财。而这样的经历,和老舍笔下的巡警、妓女、车夫、茶馆老板注定全无交集。

张恨水也写过穷人,他曾在散文里写寒冬腊月小商贩叫卖的场景:

在胡同遥远的深处,发出那漫长的声音:“硬面……饽饽呦……”我们在暖温的屋子里,听了这声音,觉得既凄凉,又惨厉,像深夜钟声那样动人。

面对这些贫民,没有作家能够完全视而不见。在其他的作品里,我们总能读到不少对穷人俯瞰式的同情,但像老舍这样本身出身贫寒、把穷人的生活状态写得深刻动人的,却实在不多见。

比如在《骆驼祥子》里,老舍替车夫祥子算了一笔账:

他想买的新车大概一百块,他如果一天能省下一毛钱,就要一千天才能买车,如果再拼命一点,祥子每个月可以多攒三五块,那样一年就能积攒五六十块了。

开篇就写“一百两银子”的林语堂,自然体味不到这份心酸,反过来讲,日后名满天下的老舍,也从未在作品里涉及过钟鸣鼎食之家的优渥生活。

被折叠的衣食住行

一座被折叠起来的城市是什么样的?大概就是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穷人和富人都过着迥然不同的两种日子。

民以食为天,先说饮食。

一碗炸酱面也分贫富。

梁实秋在北京长大,他觉得地道的炸酱面,面条一定是抻面而非切面,掐菜、黄瓜丝、萝卜缨、芹菜末四色菜码一样都少不了。

梁家的炸酱面还有特殊做法:酱炸到八成后加茄丁,或者切碎的摊鸡蛋,当然,这种奢华吃法的前提,是梁家雇得起私人厨师。

梁实秋也描述过普通人吃炸酱面的情形:很多警察午间靠在街边,一边“呼噜噜”吃面,一边“咔嚓咔嚓”啃大蒜。

对于老北京的穷人来说,最简单的炸酱面不过是黄瓜丝、酱、白面条拌在一起,类似于今天泡面、盒饭的方便食品。

这两种炸酱面除了名字相同,吃起来的味道想必天差地别了。

梁实秋的母亲还会做核桃酪,“微呈紫色,枣香、核桃香扑鼻,喝到嘴里粘糊糊的、甜滋滋的,真舍不得一下子咽到喉咙里去”,这更是普通人无福消受的美食。

1933年,北平街头的吃面人。/ 微博@看老照片

有学者统计,民国三年,也就是1914年,北京的贫苦人口大概有九万人,大约占全市人口的百分之十。

到了民国十七年,也就是北京改名为北平的那年,随着战乱之下越来越多外来人口涌入,这座城市的贫困人口超过二十万。

其中还有一部分极端贫困人口,通常是人力车夫、小贩等等,一天的工资恰好是一天的饭钱,一旦失业就会陷入饥饿。

在话剧《茶馆》里,穷人钟爱一种烂肉面——猪牛羊肉甚至狗肉的边角料剁碎盖在面条上,是穷人解馋的食物。

当时北京城内流传着“一天到晚大窝头,老腌萝卜没点油”的顺口溜,京郊农民则是“早吃菜,午吃糠,晚上稀汤照月亮,一件破衣传三代,一床破被任人盖”。

一直到1994年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里,出身平民的和平女士因为午饭要吃炒疙瘩——蔬菜丁炒面团,还要特意在早上少喝半碗豆浆省下肚子。在老北京,炒疙瘩被称为“穷人乐”,是一顿难得的好饭。

《我爱我家》一家人也常常掰馒头吃。

再说出行,北京作为一座古都,现代化的城建却是很晚近的事情,即便是城中大道,也没有全部完成石板“硬化”。皇帝出行需要“清水泼街,黄土垫道”,就是因为崎岖的街道走起来太颠簸,而且总有灰尘。

二十世纪初,有驻北京的外交官记载,街道中间的马路至少比两边高出一米,而两侧的深沟自然成为排污渠,脏水、马粪、泥浆混杂起来,臭不可闻。到了民国年代,城建虽有改观,但影视剧里人手一辆的汽车,还是只能在有限的道路上奔驰。

在这样的街道里,人人住上安静祥和的四合院自然是妄想,普通人的居住环境可想而知。

1910年的鼓楼大街。/ 微博@看老照片

乘坐人力拉动的洋车,是很多体面人的出行方式。

著名汉学家费正清的妻妹玛丽安于1934 年来到北平,她后来回忆:“几乎看不到汽车,出行主要靠人力车。”和骆驼祥子一样的洋车夫,鼎盛时期有数万人。

和今天不同,当时北京的人力车夫,有近一半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居民,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落魄的旗人。

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娱乐变得遥远而奢侈。以人力车夫为例,结束了一天的重体力劳动,最大的快乐就是喝酒、看戏、听评书,还有不少染上了毒瘾和赌博恶习。

祥子,最终由一个“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底层劳动者,沦为“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上世纪二十年代,有社会学家做过调查,北平人力车夫每天的平均收入大致在0.3块银元,和老舍笔下所写相差不多。作为对比,三十年代北海公园的参观门票是二十枚铜圆,门票收费隔绝开车夫和少爷小姐大学生们的接触。

著名学者邓云乡曾提到,当时普通市民一年也难得去一两次北海,豪富之家和高薪阶层却可以每天坐包车或汽车去北海喝茶游玩。

三十年代,北海游船的收费是押金一元、每小时三角——哪个劳动者会用自己半个星期的收入去划船呢?但这样的高价却挡不住有钱人的脚步。

如果家里的条件更好一些,都不用和普通人去挤公园。导演英达的父亲、著名演员英若诚出身世家,据他回忆,当时英家在颐和园西北的温泉附近有专门的避暑之地,夏天大人们带着孩子乘汽车去消夏纳凉。

张北海记忆里穷人的清平日子未必存在,而对于有钱人来说,北平的生活的确是令人怀念的。

1930年,美国的一个农业考察团在北京西山。/ 微博@看老照片

李天然的屋顶

如果没有别人的资助,老舍可能永远没有读书上学的机会,那么动荡年代的中国会多一个平平无奇的学徒工,而失去一个伟大的作家。

在北平的普通人眼里,接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可遇不可求的人生际遇,高昂的学费让当时的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被称为贵族大学。

沈从文在北京大学旁听的时候,寄居在附近的窄小公寓里,一个月的租金要几块钱,是地地道道的北漂。

1919年,北大红楼竣工。沈从文也曾在这附近“蜗居”。/ 维基百科

1926 年,京师警察厅做过一次调查,根据收入状况将居民分为上户、中户、下户、次贫户、极贫户五类,其中后三者占比超过一半。他们每天的劳动仅够谋生,投入给下一代的教育资金当然十分有限。

根据当时的调查,国立大学的学生中,出身商、学、政界家庭的占据绝大多数。

北平师范大学工农子弟占比较高,超过三分之一,是因为当时师范生免学费,毕业后工作稳定,这与老舍选择师范学校的原因不谋而合。著名学者、毕业于北平师范的周予同直言,师范是“当时向穷学生开门的极少数大学之一”。

北平折叠,就在李天然每天奔跑的地方发生。/《邪不压正》

相比之下,少年时的梁实秋幸运许多。他不仅能接受系统的教育,还能接受家庭的耳濡目染,他的父亲只要一有闲暇,就带梁实秋去逛旧书铺、古玩铺、玉器摊。从小在书籍和古董间学到的学问和气质,是普通人一辈子都赶不上的。

张北海出生的时候,张自忠、齐白石都曾赠他父亲礼物。到了台湾,张北海的国文老师是叶嘉莹,他的侄女,则是日后的著名演员张艾嘉。

老舍和他笔下的人物们,又该去哪里寻找这样的机会呢?

在电影《邪不压正》里,李天然喜欢在屋顶上奔跑,这些青色的瓦片也成为某种隐喻:瓦片之上,是北平澄澈的天空,高大的城墙,绿色的杨柳,瓦片之下,则是世俗生活的蝇营狗苟,平凡人生的艰险苦涩。

北平折叠,高低、贵贱、悲欢,都被这屋顶隔开成为不同人眼中截然不同的两座城市。

1967年9月的太平湖地区鸟瞰图。拍照的1年前,老舍先生投太平湖自尽。/ 微博@看老照片

六十七岁的时候,绝望的老舍走了很远来到太平湖边,在这汪小小的湖水前坐了许久,终于自沉其中。距离太平湖不远,就是老舍母亲去世前居住的旧屋。

部分资料:林峥,《“到北海去”——民国时期新青年的美育乌托邦》,北京社会科学,2015.4李涛,《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研究》,西南大学,2014.10叶丹丹,《民国时期北京摊贩研究(1912-1937)》,河北大学,2015.6佟萌 韩茂莉,《民国时期北平城市粮食市场区位 分布及其等级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7胡小兵,《民国时期北京人力车夫生活研究(1912—1937)》,河北大学,2017.6王煦,《1929年北平人力车夫捣毁有轨电车事件》,文史天地,2014.4王娟,《小议清末民初北京社会的贫困问题》,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10姜鸣,《秋风宝剑孤臣泪》,三联书店,2015.3

作者 | 曹吉利

文章来源: 新周刊 

《邪不压正》姜文用特效技术还原了北平。

在电影《邪不压正》里,李天然喜欢在屋顶上奔跑,这些青色的瓦片也成为某种隐喻:瓦片之上,是北平澄澈的天空,高大的城墙,绿色的杨柳,瓦片之下,则是世俗生活的蝇营狗苟,人生的艰险苦涩。

北平折叠,高低、贵贱、悲欢,都被这屋顶隔开,成为不同人眼中截然不同的两座城市。光绪二十六年(1900),岁属庚子,战乱频仍。北京城里,家大业大的姚家雇了马车夫,准备冒着战火把财产运出城,车夫可以拿到一百两银子的酬劳,这笔钱足够在乡下买一块好地……

这是林语堂经典小说《京华烟云》的开头,这部小说从庚子年开始,讲述了北京城曾、牛、姚三家豪门贵胄的故事,在民国风靡一时,至今都是林语堂的代表作。

赵薇在同名电视剧中饰演姚家大小姐,木兰。/《京华烟云》

凑巧的是,在林语堂笔下这个虚构故事徐徐展开的时候,北京城内的另外一户人家正经历真实的灭顶之灾。军队在八月攻入北京城,一位叫做永寿的普通八旗兵阵亡,他身后的一家人瞬间失去依靠。

彼时的八旗兵早就没有两百年前的气派,永寿祖传的二三十亩地已经卖掉,只剩下一亩多地,用来排列祖宗的坟头。他唯一的爱好是在家里种一点廉价的花草,林语堂笔下的一百两银子,对他而言是一笔想都不敢想的巨款。

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旗兵,我们之所以能够了解这么多,是因为永寿死后留下的小儿子日后成了著名作家——老舍。而父亲战死的那年,老舍刚刚一岁,他由母亲养大,一生都不知道父亲的模样。

保罗·法兰奇的《午夜北平》讲的是“英国外交官女儿喋血北平的梦魇”。

前段时间,国外影视公司将投拍《午夜北平》并邀请姜文主演的消息满天飞,虽然后来被辟谣,但从讨论的热烈程度就不难看出,网友对姜文出演民国故事有多期待。

事实上,近些年来民国题材从来都没有降温,尤其是加上老北京、北平的标签后,根本不缺少观众。

在这些作品里,我们的想象无限延伸,最终在脑海中搭建出一座百年前的北京城。

那是林语堂的老北京,梁实秋、林海音们的老北京,也是姜文《邪不压正》里用CG技术复原的北京城,但我们百年之后的目光,几乎不会扫到老舍的北京。

张丰毅版的祥子和斯琴高娃版的虎妞

今天,不少人津津乐道的北平生活,自动过滤掉了《骆驼祥子》和《茶馆》里的众生相。

三年前,科幻小说《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一时间折叠成为热词。这篇小说构想了未来的北京,城市被折叠成三个部分,分别属于社会上层、中层和下层,三种人的生活彻底隔绝,连时间和空间都不会共享。

当惊讶于这样残酷的未来设定时,我们又是否知道,一个世纪前的北京,一个部分人眼里处于“黄金时代”的古都,就已经是一座沿着贫富鸿沟折叠起来的城市了。

北平,一个金粉时代

有人说,姜文的《邪不压正》最多拍出原著《侠隐》的五分神韵,因为这部小书几乎复原了老北京的人情风物,令无数读者心向往之。

侠隐的作者是张北海,1936年出生于民国世家,在北京生活了十三年后,随家人迁居台湾。在各种自述和采访里,张北海对这十三年都表现得很怀念。

1928年到1937年的十年,北京被更名为北平,即所谓“黄金十年”。在张北海的印象里,那是一个“有钱人可以享尽福,没钱人也可以过一个清平的日子”的美好时代。

像蓝青峰这样的“有钱人”,开车穿梭在北平的胡同间,为一口醋,可以包一顿饺子。

张北海的父亲叫张子奇,也就是电影《邪不压正》中姜文饰演的蓝青峰的原型,原著小说对蓝青峰的身世有着这样的介绍,大致对应了现实中张子奇的经历:

十七岁参加了山西的辛亥革命,完后去日本念书……早稻田……完后跑了趟欧洲。回来闲了几年,认识了冯玉祥……那会儿冯在北京当陆军检阅使……蓝去给他做少校参谋,一直干到上校,干到北伐成功……在天津开办了家华北实业公司……纱厂,面粉厂,水泥厂,轮胎厂……

可以想见张北海幼年的生活水准一定不会差。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学者王德威在《侠隐》的序言中描述了当时北京城的上层生活:

洋人可以坐在四合院的天棚底下喝威士忌;好莱坞的Anna May Wong可以向名媛唐凤仪买到便宜珍珠项链;真光戏院的首轮西片上演着;旧派宅子里的堂会一样锣鼓喧天……

在新版《侠隐》的封面,印着这样一句话:在一九三七年的北京城里,真的曾经存在过那样一座城市。字里行间都是无限怀恋。

当然,作为一个作家,张北海对社会中下层的生活也不会全无体察,他将那十年称为“金粉十年”,之所以是金粉而不是纯金,是因为蒙在这座城市身上的回忆滤镜,来自于特权阶层撒下的一层金粉。金粉之下,才是属于老舍们的艰难生活。

张北海写作《侠隐》的时候,经常翻一翻老舍的《骆驼祥子》,来熟悉当时北平平民的行为做派、语言方式。但这种体验终究隔了一层,张北海大概很难真正理解底层贫民的“清贫日子”有多难熬。

1950年版的《我的一辈子》是石辉自导自演的,他在里面饰演“我”。

出身富贵当然没有原罪,幸福是世袭的,贫困也是世袭的,金粉之下的北平,是成千上万骆驼祥子、虎妞们的挣扎。

张北海出生的第二年,老舍写了一部《我这一辈子》,讲了一个巡警的悲惨一生。在小说的结尾,主人公这样描述那个金粉年代:

我还笑,笑我这一辈子的聪明本事,笑这出奇不公平的世界,希望等我笑到末一声,这世界就换个样儿吧。

异类老舍

时隔一个世纪,曾在那里生活过的作家的作品,构成了很多人对北平的一手印象。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是京城三大家族的恩怨纠葛。

梁实秋散文里的北京小吃,是穷人一年到头舍不得吃的热豆汁、涮羊肉、茯苓饼、碗豆黄、奶酪、灌肠、炒肝儿。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里的童年,基本不用为衣食住行担忧。

张恨水的《金粉世家》里的莺莺燕燕,背景是锦衣玉食的民国总理府。

《城南旧事》中的“英子”十分可爱,但随着她的目光,人们看到的尽是人间悲剧。

拓宽到那个年代的全部作家、学者、文人群体,能接受一定教育并留下传世文字的,几乎全都出身中上家庭。

他们所写的北平,当然少了许多柴米油盐之虞。相比之下,老舍的贫民出身和他的大众视角,就显得像是异类——如鲁迅所说,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

父亲去世后,老舍被母亲和姐姐们一手带大——他原本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最终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与三哥。

清末民初,普通旗人的生活境况大不如前。在清代,他们每月可以领取固定数额的银子,虽然不多,但生活至少有保障,被称为“铁杆庄稼”。清朝灭亡后,底层旗人一下子失去生活来源,同时很多人还保持着吃喝玩乐的习惯,一下子陷入贫困。

1950年,老舍从美国回来,用一百匹白布换得了一套四合院,这便是今天北京城的“老舍故居”。这可能是他年轻时候不敢想象的。

守寡之后,为了全家的生计,老舍的母亲给屠户等下层人缝缝补补洗衣服,从早洗到晚,老舍的记忆里,她的手总是红肿的。

老舍的母亲是典型的老北京人,脾气温和,讲礼数,爱干净,又很要强。“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这是老舍对母亲的回忆。

一直到九岁,老舍才在亲朋资助下进了私塾,真正接受教育。小学毕业以后,母亲盼着老舍去学手艺,但老舍还想继续读书,就悄悄考进了师范学校——因为师范学校不用交学费。

几年后从师范毕业,他得到小学校长的工作,生活终于有了改观。母子二人一夜未合眼,母亲落下“一串串眼泪”。

1930年代,北平街头三个带孩子的妇女。/ 微博@看老照片

后来老舍出国归国、在大学教书、抗战时又流亡到重庆,与母亲聚少离多,直到一九四二年,他在远离北京的大后方接到家信,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临死之前,她吃的都还是粗粮。

一生没有享过福,是老舍母亲的写照,也是那个时代无数北平平民的真实写照。只是这样的故事,很少出现在作家作品里,更不会出现在我们如今的追忆中。

《金粉世家》,因为富裕,所以美好。

在张恨水的《金粉世家》里,公子哥金燕西对冷清秋一见钟情,为了追求她,金燕西送礼物、送衣服,请冷清秋看戏、郊游,花了不少精力和钱财。而这样的经历,和老舍笔下的巡警、妓女、车夫、茶馆老板注定全无交集。

张恨水也写过穷人,他曾在散文里写寒冬腊月小商贩叫卖的场景:

在胡同遥远的深处,发出那漫长的声音:“硬面……饽饽呦……”我们在暖温的屋子里,听了这声音,觉得既凄凉,又惨厉,像深夜钟声那样动人。

面对这些贫民,没有作家能够完全视而不见。在其他的作品里,我们总能读到不少对穷人俯瞰式的同情,但像老舍这样本身出身贫寒、把穷人的生活状态写得深刻动人的,却实在不多见。

比如在《骆驼祥子》里,老舍替车夫祥子算了一笔账:

他想买的新车大概一百块,他如果一天能省下一毛钱,就要一千天才能买车,如果再拼命一点,祥子每个月可以多攒三五块,那样一年就能积攒五六十块了。

开篇就写“一百两银子”的林语堂,自然体味不到这份心酸,反过来讲,日后名满天下的老舍,也从未在作品里涉及过钟鸣鼎食之家的优渥生活。

被折叠的衣食住行

一座被折叠起来的城市是什么样的?大概就是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穷人和富人都过着迥然不同的两种日子。

民以食为天,先说饮食。

一碗炸酱面也分贫富。

梁实秋在北京长大,他觉得地道的炸酱面,面条一定是抻面而非切面,掐菜、黄瓜丝、萝卜缨、芹菜末四色菜码一样都少不了。

梁家的炸酱面还有特殊做法:酱炸到八成后加茄丁,或者切碎的摊鸡蛋,当然,这种奢华吃法的前提,是梁家雇得起私人厨师。

梁实秋也描述过普通人吃炸酱面的情形:很多警察午间靠在街边,一边“呼噜噜”吃面,一边“咔嚓咔嚓”啃大蒜。

对于老北京的穷人来说,最简单的炸酱面不过是黄瓜丝、酱、白面条拌在一起,类似于今天泡面、盒饭的方便食品。

这两种炸酱面除了名字相同,吃起来的味道想必天差地别了。

梁实秋的母亲还会做核桃酪,“微呈紫色,枣香、核桃香扑鼻,喝到嘴里粘糊糊的、甜滋滋的,真舍不得一下子咽到喉咙里去”,这更是普通人无福消受的美食。

1933年,北平街头的吃面人。/ 微博@看老照片

有学者统计,民国三年,也就是1914年,北京的贫苦人口大概有九万人,大约占全市人口的百分之十。

到了民国十七年,也就是北京改名为北平的那年,随着战乱之下越来越多外来人口涌入,这座城市的贫困人口超过二十万。

其中还有一部分极端贫困人口,通常是人力车夫、小贩等等,一天的工资恰好是一天的饭钱,一旦失业就会陷入饥饿。

在话剧《茶馆》里,穷人钟爱一种烂肉面——猪牛羊肉甚至狗肉的边角料剁碎盖在面条上,是穷人解馋的食物。

当时北京城内流传着“一天到晚大窝头,老腌萝卜没点油”的顺口溜,京郊农民则是“早吃菜,午吃糠,晚上稀汤照月亮,一件破衣传三代,一床破被任人盖”。

一直到1994年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里,出身平民的和平女士因为午饭要吃炒疙瘩——蔬菜丁炒面团,还要特意在早上少喝半碗豆浆省下肚子。在老北京,炒疙瘩被称为“穷人乐”,是一顿难得的好饭。

《我爱我家》一家人也常常掰馒头吃。

再说出行,北京作为一座古都,现代化的城建却是很晚近的事情,即便是城中大道,也没有全部完成石板“硬化”。皇帝出行需要“清水泼街,黄土垫道”,就是因为崎岖的街道走起来太颠簸,而且总有灰尘。

二十世纪初,有驻北京的外交官记载,街道中间的马路至少比两边高出一米,而两侧的深沟自然成为排污渠,脏水、马粪、泥浆混杂起来,臭不可闻。到了民国年代,城建虽有改观,但影视剧里人手一辆的汽车,还是只能在有限的道路上奔驰。

在这样的街道里,人人住上安静祥和的四合院自然是妄想,普通人的居住环境可想而知。

1910年的鼓楼大街。/ 微博@看老照片

乘坐人力拉动的洋车,是很多体面人的出行方式。

著名汉学家费正清的妻妹玛丽安于1934 年来到北平,她后来回忆:“几乎看不到汽车,出行主要靠人力车。”和骆驼祥子一样的洋车夫,鼎盛时期有数万人。

和今天不同,当时北京的人力车夫,有近一半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居民,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落魄的旗人。

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娱乐变得遥远而奢侈。以人力车夫为例,结束了一天的重体力劳动,最大的快乐就是喝酒、看戏、听评书,还有不少染上了毒瘾和赌博恶习。

祥子,最终由一个“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底层劳动者,沦为“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上世纪二十年代,有社会学家做过调查,北平人力车夫每天的平均收入大致在0.3块银元,和老舍笔下所写相差不多。作为对比,三十年代北海公园的参观门票是二十枚铜圆,门票收费隔绝开车夫和少爷小姐大学生们的接触。

著名学者邓云乡曾提到,当时普通市民一年也难得去一两次北海,豪富之家和高薪阶层却可以每天坐包车或汽车去北海喝茶游玩。

三十年代,北海游船的收费是押金一元、每小时三角——哪个劳动者会用自己半个星期的收入去划船呢?但这样的高价却挡不住有钱人的脚步。

如果家里的条件更好一些,都不用和普通人去挤公园。导演英达的父亲、著名演员英若诚出身世家,据他回忆,当时英家在颐和园西北的温泉附近有专门的避暑之地,夏天大人们带着孩子乘汽车去消夏纳凉。

张北海记忆里穷人的清平日子未必存在,而对于有钱人来说,北平的生活的确是令人怀念的。

1930年,美国的一个农业考察团在北京西山。/ 微博@看老照片

李天然的屋顶

如果没有别人的资助,老舍可能永远没有读书上学的机会,那么动荡年代的中国会多一个平平无奇的学徒工,而失去一个伟大的作家。

在北平的普通人眼里,接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可遇不可求的人生际遇,高昂的学费让当时的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被称为贵族大学。

沈从文在北京大学旁听的时候,寄居在附近的窄小公寓里,一个月的租金要几块钱,是地地道道的北漂。

1919年,北大红楼竣工。沈从文也曾在这附近“蜗居”。/ 维基百科

1926 年,京师警察厅做过一次调查,根据收入状况将居民分为上户、中户、下户、次贫户、极贫户五类,其中后三者占比超过一半。他们每天的劳动仅够谋生,投入给下一代的教育资金当然十分有限。

根据当时的调查,国立大学的学生中,出身商、学、政界家庭的占据绝大多数。

北平师范大学工农子弟占比较高,超过三分之一,是因为当时师范生免学费,毕业后工作稳定,这与老舍选择师范学校的原因不谋而合。著名学者、毕业于北平师范的周予同直言,师范是“当时向穷学生开门的极少数大学之一”。

北平折叠,就在李天然每天奔跑的地方发生。/《邪不压正》

相比之下,少年时的梁实秋幸运许多。他不仅能接受系统的教育,还能接受家庭的耳濡目染,他的父亲只要一有闲暇,就带梁实秋去逛旧书铺、古玩铺、玉器摊。从小在书籍和古董间学到的学问和气质,是普通人一辈子都赶不上的。

张北海出生的时候,张自忠、齐白石都曾赠他父亲礼物。到了台湾,张北海的国文老师是叶嘉莹,他的侄女,则是日后的著名演员张艾嘉。

老舍和他笔下的人物们,又该去哪里寻找这样的机会呢?

在电影《邪不压正》里,李天然喜欢在屋顶上奔跑,这些青色的瓦片也成为某种隐喻:瓦片之上,是北平澄澈的天空,高大的城墙,绿色的杨柳,瓦片之下,则是世俗生活的蝇营狗苟,平凡人生的艰险苦涩。

北平折叠,高低、贵贱、悲欢,都被这屋顶隔开成为不同人眼中截然不同的两座城市。

1967年9月的太平湖地区鸟瞰图。拍照的1年前,老舍先生投太平湖自尽。/ 微博@看老照片

六十七岁的时候,绝望的老舍走了很远来到太平湖边,在这汪小小的湖水前坐了许久,终于自沉其中。距离太平湖不远,就是老舍母亲去世前居住的旧屋。

部分资料:林峥,《“到北海去”——民国时期新青年的美育乌托邦》,北京社会科学,2015.4李涛,《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研究》,西南大学,2014.10叶丹丹,《民国时期北京摊贩研究(1912-1937)》,河北大学,2015.6佟萌 韩茂莉,《民国时期北平城市粮食市场区位 分布及其等级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7胡小兵,《民国时期北京人力车夫生活研究(1912—1937)》,河北大学,2017.6王煦,《1929年北平人力车夫捣毁有轨电车事件》,文史天地,2014.4王娟,《小议清末民初北京社会的贫困问题》,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10姜鸣,《秋风宝剑孤臣泪》,三联书店,2015.3

作者 | 曹吉利

文章来源: 新周刊 

版权声明: 1、凡《新西兰信报网》转载的新闻、观点等,版权归原新闻信源所有,新闻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新闻机构立场。 2、未经本机构许可,其他任何机构、个人不得复制、摘录、转载或以其他任何形式使用《新西兰信报网》采访、编译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3、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nzmessenger@xtra.co.nz。

ShareTweetShareScanShareSend
Previous Post

中国大爷大妈健身有多“野”?围观老外目瞪口呆!(组图)

Next Post

新西兰监测报告显示 南极海平面或上升3.5米

Related Posts

“半世纪最强暴雨”突袭新西兰南岛!
万象

“半世纪最强暴雨”突袭新西兰南岛!

02/05/2025
境外劳工回流!新西兰工签人数逼近疫情前高点,永久居民创历史新高
万象

境外劳工回流!新西兰工签人数逼近疫情前高点,永久居民创历史新高

22/04/2025
基督城Anzac长周末迎回晴空,气温回升全岛“冰火两重天”!
万象

基督城Anzac长周末迎回晴空,气温回升全岛“冰火两重天”!

22/04/2025
新西兰最新的“黄金签证”火了!移民回温!美籍涌入新西兰!
公众号精选

新西兰最新的“黄金签证”火了!移民回温!美籍涌入新西兰!

15/04/2025
本地选手双冠封神,创纪录7015人参赛——2025基督城马拉松燃爆全城
万象

本地选手双冠封神,创纪录7015人参赛——2025基督城马拉松燃爆全城

14/04/2025
抢先看!Air NZ换装出圈!打造史上最全制服系列
万象

抢先看!Air NZ换装出圈!打造史上最全制服系列

11/04/2025
Next Post
新西兰监测报告显示 南极海平面或上升3.5米

新西兰监测报告显示 南极海平面或上升3.5米

  • Trending
  • Comments
  • Latest
新西兰华裔指挥家吕天贻、9岁小提琴手陈柏臻领衔亮相本周六市政厅年度圣诞音乐会

新西兰华裔指挥家吕天贻、9岁小提琴手陈柏臻领衔亮相本周六市政厅年度圣诞音乐会

18/12/2021
内阁重组,新内阁将专注于解决生活成本问题

新西兰最低工资4月1日起每小时22.7纽元

08/02/2023
基督城最美海滩合辑——将时间和阳光都凝固于此

基督城最美海滩合辑——将时间和阳光都凝固于此

30/12/2022
移民局宣布技术移民开放时间表,3种途径,6周内完成审理

效仿美加澳:新西兰考虑停发永居签证,代之以每6年更新的居民签

13/09/2022
快讯:总理明天宣布对所有入境者实施强制隔离

快讯:总理明天宣布对所有入境者实施强制隔离

10
独家报道:“中国渗透论”专家要到国会宣讲,工党议员果断叫停

独家报道:“中国渗透论”专家要到国会宣讲,工党议员果断叫停

5
更新:基督城知名华人学者冯跃进先生追悼仪式6月10日基督城殡仪馆举行

更新:基督城知名华人学者冯跃进先生追悼仪式6月10日基督城殡仪馆举行

5
杨健博士:全国封城期间,您可能用得上的信息汇总

杨健博士:全国封城期间,您可能用得上的信息汇总

5
“半世纪最强暴雨”突袭新西兰南岛!

“半世纪最强暴雨”突袭新西兰南岛!

02/05/2025
冰封Tekapo橙色暴雪警告!Selwyn多校停课、道路瘫痪、百户断电!

冰封Tekapo橙色暴雪警告!Selwyn多校停课、道路瘫痪、百户断电!

01/05/2025
银行倒闭也不怕!储户赔付新规来啦:10万纽币谁先赔?储备银行给答案!

银行倒闭也不怕!储户赔付新规来啦:10万纽币谁先赔?储备银行给答案!

30/04/2025
 新西兰政府推自检建房新政!3000套住房每年免审批、降成本提速

 新西兰政府推自检建房新政!3000套住房每年免审批、降成本提速

29/04/2025

过往消息

“半世纪最强暴雨”突袭新西兰南岛!

“半世纪最强暴雨”突袭新西兰南岛!

02/05/2025
冰封Tekapo橙色暴雪警告!Selwyn多校停课、道路瘫痪、百户断电!

冰封Tekapo橙色暴雪警告!Selwyn多校停课、道路瘫痪、百户断电!

01/05/2025
银行倒闭也不怕!储户赔付新规来啦:10万纽币谁先赔?储备银行给答案!

银行倒闭也不怕!储户赔付新规来啦:10万纽币谁先赔?储备银行给答案!

30/04/2025
 新西兰政府推自检建房新政!3000套住房每年免审批、降成本提速

 新西兰政府推自检建房新政!3000套住房每年免审批、降成本提速

29/04/2025

搜索内容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栏目分类

Follow Us

合作机构

新西兰南岛最大华语媒体 – 新西兰信报

新西兰南岛最大华语媒体 – 新西兰信报

本地合作机构

新西兰南岛最大华语媒体 – 新西兰信报

联系我们

+64 3 338 0168
+64 27 5092 868
nzmessenger@xtra.co.nz
PO BOX 29248
282 Durham Street North,  Christchurch 8013

New Zealand

  • 新西兰新闻
  • 最新电子版信报
  • About
  • Advertise
  • Privacy & Policy
  • Contact

Copyright © 2022 新西兰信报. All rights reserved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页/home
    • 简洁版首页
  • 新西兰新闻
  • 全球新闻
  • 信报服务
    • 总领馆信息之窗
    • 更多服务
    • 招聘广告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22 新西兰信报. All rights reserved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

Add New Playlist

error: Alert: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