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数据显示,至2018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2.49亿,占总人口的17.9%,比上一年度提高0.6%。预计本世纪中叶,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接近5亿,将占总人口35%左右。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中国现阶段乃至21世纪的重要国情。
近日,记者走访江苏常州多个养老机构和社区,探讨“中国式养老”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传统模式面临困境 “9073格局”存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被看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养儿防老”和“养老送终”是“孝文化”的核心释义之一,家庭自助养老也成为“中国式养老”的通常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多样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导致人口流动性增大,超过老年人口半数的“空巢老人”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群体。
此外,目前中国大量的“四二一”家庭结构(祖父母、外祖父母四人,父母二人和一个独生子女),极大加重了养老的负担——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子女有心无力、长辈孤独老去,传统格局下的“中国式养老”面临困境。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式养老”曾有“9073格局”的说法,即家庭养老90%、社区居家养老7%、机构养老3%。
社区居家养老以社区为平台,整合各种资源,为老人提供助医、助餐、助洁、助浴等服务。这种顺应中国人文化和习惯的“养老不离家”模式“看起来很美”。
但在2017年“清华养老产业高峰论坛”上,“9073格局”就曾受到质疑。多名业内人士认为,社区居家养老的比例与现实严重不符。
目前中国真正提供养老服务的社区尚是星星之火,大多数社区与家庭脱节,存在着服务简单化、缺乏专业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等问题,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医、养需求。
由于传统文化和“家园情节”根深蒂固,加上受经济条件限制,目前机构养老的比例也不足3%。因此,有专家提出中国目前的养老格局当是“9802”即家庭养老98%,社区养老不足1%,机构养老2%。
“中国式养老”何去何从“常州经验”提供借鉴
江苏常州是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城市,其养老服务业和老人满意度均居全国前列。
目前,常州共有养老机构109家,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22家,医养结合机构16家,满足不同年龄、心理、身体状况和消费群体的老人需求,全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已覆盖48万65岁以上老年人。
为使最受大众欢迎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落到实处,常州市明确提出,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4平方米的标准,逐级设置养老服务设施,新建住宅小区按每百户20至30平方米配套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在运营上,各社区以由专业养老服务机构托管的方式,全面打通为居家养老服务的通道。
记者在多个机构、社区的采访中,耳闻目睹了常州养老服务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人性化,切实感受到了“龙城”长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优质晚年生活。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称,“常州经验”的显著特点就是将健康养老服务纳入政府布局,通过多政策支持、多部门协作,引进企业和其它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推广互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运用,实现政策制度、各种资源、医和养,以及社区、机构、家庭的整合与融合,构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吴玉韶认为,中国的养老服务业正处于探索阶段,居家养老服务是重点和难点。“常州经验”具有“方向性”的意义,为未来“中国式养老”提供了借鉴。
2019年伊始,多个法规、文件为中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取消养老机构的设立许可,全面开放养老服务市场;中国首个《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近日颁布,促使养老机构规范化和标准化;多部门联合印发《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以形成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养老的有效合作新模式……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的健全与完善,“中国式养老”当能“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中新社北京3月6日电
中新社记者 王祖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