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芳在孔子学院总部留影
白玫(左二)一家
莱昂近照
教育部数据显示,2017年共有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35所高等院校学习。来华留学规模持续扩大,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
值得关注的是,来华留学生的学科分布更加合理,学习文科类专业的学生数量仍排名首位,占总人数的48.45%;学习工科、管理、理科、艺术、农学的学生数量增长明显,同比增幅均超过20%。此外,2017年来华留学生中,自费生达43.06万人,占总数的88.03%。
中国的快速发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赴中国留学,他们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感受中国的蓬勃发展,深入了解中国。
本报对6名来华留学生进行专访,听他们谈谈留学中国的收获。
“快成中国通了”
于璐嘉
“留学中国,让我对这个国家有了深层次认知。我不仅读了很多关于中国历史的书,而且深入接触中国社会,尽力把握当代中国的发展态势。”来自埃及的李晓芳告诉笔者,留学中国让她收获颇丰。
李晓芳到中国留学,缘起于在开罗的汉语学习。“当时,我们中文系主任也是开罗大学孔子学院的院长。”李晓芳说,“在她的建议下,我参加了汉语水平考试,最终获得了汉语水平5级证书和孔院的奖学金。”受益于孔子学院奖学金的资助,她到中国进行为期两年的研究生学习,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李晓芳说,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小时候,我会站在镜子前模仿电视上记者说话的样子。”到中国读书之前,她已经被新华社聘用,留学中国对她将来的工作会更有助益 。
在中国学习已近1年,李晓芳说:“感觉我快变成一个中国通了。”在中国学习生活的经历,让她可以近距离观察中国社会,并进一步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去年暑假,我去了重庆和成都,体会到了中国南北方之间的差异。非常有趣!”在李晓芳看来,这种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中国的了解,是非常有价值的,让她受益颇多。
在留学期间,李晓芳也常常观察中国文化与埃及文化之间的异同。“通过比较,我可以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李晓芳说。
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
黄蓓蕾
白玫是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名博士生,今年是她到中国的第14个年头。最开始,白玫随丈夫从伊朗来到中国。2010年,她考入北京语言大学学习国际经贸,成绩优异,成为北京语言大学“优秀本科毕业生”。后来,白玫继续在北京语言大学深造,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及博士。
白玫告诉笔者,留学中国最大的收获来自学业。通过努力,白玫在硕士毕业后,可以教外国人学汉语。同时,她也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化,也更好融入了中国的生活。
白玫给笔者讲了一件趣事,她初到中国,朋友邀请她到家里玩,恰逢春运。“我在中国除夕那天,到火车站排了三四个小时的队买票,却无功而返。后来才了解到,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大家都赶回家乡与家人团聚。火车票如果不提前预订,很难买到。”白玫笑着说。
“中国春节是团圆的节日,我看到中国人一家团聚,一起吃年夜饭,非常感动。”今年春节,白玫邀请在中国的伊朗朋友到家里包饺子,感受朋友聚在一起的温暖。
“目前,我的丈夫在中国工作,两个孩子在中国学习。虽然我们的生活压力较大,但能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让我觉得留在中国是非常值得的。”白玫说。
学习中文 了解中国
于璐嘉
谈起如何与中国结缘,来自格鲁吉亚、正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就读的妮娜说:“2014年我读大二,在第比利斯国立大学开始学中文。虽然大家都说中文难,但我不这样认为,觉得它特别有意思。当时,在我们学校读书,会有到中国留学的机会,但没想到很快我就有了这个机会。”随着学习中文的深入,妮娜发现“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是自己愿意做一辈子的事。
“也因为对中文的喜爱,我放弃了原来的专业‘美国学’,一门心思到中国留学。” 妮娜说。
妮娜将自己到中国学习的收获概括为3点:一是接受了高水平的教育;二是了解中国;三是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得到锻炼。
“中国人超级努力。”妮娜说,这是她对中国印象最深的一点,“我希望自己也能不断努力,实现梦想。”
实现梦想
黄蓓蕾
尚可来自格鲁吉亚,从小他便对亚洲文化与历史感兴趣。本科时,他在第比利斯国立大学读书。“我很想学习亚洲语言,但我学的专业是政治学。读本科一年级时,偶然间我发现有‘东亚学’这门课。在上这门课的过程中,我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一边在课堂上认真学习,一边在课后自学中文,想要到中国读书。”尚可说。
2016年,尚可作为第比利斯国立大学的交换生如愿进入浙江大学读书,凭借优异的成绩获中国政府奖学金。后来,尚可成功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成为当代中国研究专业的一名硕士生。
“留学中国,不仅让我在学业上取得进步,也让我变得更加独立。”作为独生子,尚可之前习惯了在父母的照顾下生活,也未想过有一天会离开家乡到异国求学。“让我感动的是,在这里,每当我遇到困难时都会得到师友的帮助,他们的情谊感人至深。”尚可说。
在尚可看来,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国读书,近距离接触中国文化,他慢慢也融入到其中。“比如中秋节吃月饼、春节吃饺子等,对这些民俗文化,我很感兴趣。虽然中国发展很快,但传统文化保护得很好。”尚可说。
到中国学习很有价值
黄蓓蕾
梅心慈来自赞比亚,现在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名大一学生。在赞比亚学习时,梅心慈想要出国学习经济学。在选择留学目的国时,她被中国的快速发展所吸引,便定下目标到中国留学。“不仅自身发展速度快,中国还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经济持续注入新活力。这让我觉得来中国学习很有价值。”梅心慈说。
梅心慈最喜欢中国历史、绘画,虽然来到中国仅几个月,但她多次参观博物馆。这也让她对中国文化有了一定了解。博物馆里陈列的中国画与传统服饰,使她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梅心慈还利用假期到山西平遥参观,乔家大院让她印象尤为深刻。
到中国的第一周,梅心慈登上了长城。“登上长城是我这几个月里感到最有成就的事情了!”梅心慈笑着说。
中国的网络发展也让梅心慈感到惊奇。“到中国后,可以用手机线上支付让我觉得有趣。同时,还有很多App,增加了民众生活的便利,比如可以用手机叫外卖、叫出租车。”梅心慈说。
介绍中国文化到贝宁
黄蓓蕾
“没来中国留学之前,我就知道很多中国的风俗文化。比如在过春节前,还会有‘小年’这样的节日做铺垫。春节时,人们会包饺子、贴春联、吃鱼,还会看春节联欢晚会。我也知道这些习俗的含义,比如鱼取谐音‘余’,吃鱼寓意年年有余。”来自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传播专业的莱昂说。
莱昂来自非洲贝宁,与中国有不解之缘。孩童时期,家里经常放中国电影,尤其是中国功夫电影。从那时起,莱昂就对中国十分好奇,到他上学读书时,便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
2014年,莱昂到科托努友谊体育场看球赛,球场里面有漂亮的看台,精美的灯光,绿绿的草坪。“当时我好奇地问旁边的朋友,这个球场是谁修建的?朋友告诉我,球场由中国设计师设计。”由此,莱昂暗暗地萌生了一个念头,要到中国留学,也希望留学回国后能够为中国与贝宁的友谊作出贡献。
谈到在中国的留学收获,莱昂认为自己很好地理解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并将其付诸行动。
已在中国留学两年,莱昂非常喜爱中国文化。“我想把中国文化介绍到贝宁,让贝宁的民众也可以从中受益。” 莱昂说。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02月22日第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