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清风/文】
时令尚在11月,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已让人感觉到阵阵寒冷,掉落的叶子将地面铺成了黄色。
克尔台乡官尔屯村支书史金龙还是每天都会在自己种的近千亩林木间走一走。
成片的林木,让人一眼望不到尽头。无论出价多高,史金龙都舍不得砍掉任何一棵树,“沙地上种树,实在是太难了。”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地处科尔沁沙地边缘,是中国沙区县之一。在沙地上种树,史金龙这一种就是十多年。当年的小树苗,已经长成了大树。
沙地上种树,不只是因“年轻气盛”
“一阵风沙过去,地里的种子都被刮出来,地都被刮平了。” 史金龙回忆起2000年之前的生活,“沙包地、破皮黄,年年种地不打粮,这就是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1998年、1999年沙尘严重的天气里,上午室外能见度只有几米,屋内也需要开灯照明。”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环境保护局副局长范书香祖籍山东,他1988年进入该县环保部门工作,随即在这里安家。他对这里最初的印象就是“黄沙吹脸”。“当时扬尘天气严重时,女士用纱巾捂住口鼻,男士会佩戴墨镜等防护措施。”
范书香分析,过度放牧、秸秆燃烧等行为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区域内自然条件很差,植被稀少,地形复杂,在强劲的西北风作用下,风沙直接向大庆市区推进。
据大庆市政府官方网站信息显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八大沙地、两大荒坡,统称“西北风口”。2002年春,处在“西北风口”上的程地房子屯的耕地被风沙整体埋没,32户、109口人被迫整体搬迁。
自2001年开始,大庆市实施堵“西北风口”工程,持续推进治沙造林、农田草原防护林建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史金龙承包近千亩荒山,成为村中第一个在家门口种树的人。“植树造林需要体力和精力上的投入,当时可能是因为我年轻气盛,有信心干成这件事。”
真正种植时,史金龙坦言自己把这事想得简单了。“树坑挖了,树栽了,起风了,白干了。”
这还不算最让史金龙难受难受的事。他真正觉得难受的是,树载好后,又旱死了,成活率上不去。“我们希望早点把山栽完,有些贪多。后来才摸索到方法,能保住多少栽多少。”
史金龙虽然曾有过想放弃的时候,虽然夫妻曾因为种树辛苦拌嘴,但他们始终相信植树造林是一件好事,一定会有所收获。“种树三四年后,风沙问题已经得到缓解,也有越来越多的村民愿意承包荒山植树。”
环境改变生活
史金龙认为:“植树造林往小的方面说是积累自己家的‘绿色银行’,往大的方面说就是保护家园。”
根据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宣传部提供的资料显示,近年来,该县每年以5万亩速度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目前,全县人工造林面积达到12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3.6%,活立木总蓄积达到473万立方米。
范书香回顾该县环境保护和防风治沙的过程,感慨道:“环境破坏只需要短短几年,但修护需要几十年的时间,需要一代一代人的坚守。环境变好之后,当地人直接收益。”
“以前村民多种那些播种晚,可以避开风沙最严重季节的作物。”史金龙发现,现在村民们可以玉米、大豆等多种农作物。
在防风治沙之外,范书香表示近年来当地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得人们的居住环境到明显改善:在农村,处理畜禽粪便、把握饮用水安全、号召村民种树种花等;在城镇,雨水和污水分流,不引进对当地造成污染的企业等。
“注重水质标准把控,本县大银鱼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不断扩大;作为黑龙江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杜尔伯特广阔的草原和蒙古族风情吸引了八方来客;科学种植,推出绿色农作物。”范书香表示,全县将环保和旅游、农业和渔业等紧密结合,“环境变好,对百姓生产生活起到了重要影响,也将带来长远经济效益。”
史金龙正在尝试种植林下中草药,比如柴胡等。“这里是我的家乡,我舍不得砍下这里的任何一树,但我也在考虑通过其它方式发展绿色经济。”
在范书香心中,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是一个安逸的地方。“这里的人们慢慢改变着环境,也慢慢改变着生活。”
杜尔伯特是大庆的绿色屏障之一,因为有她,大庆这座城市才更加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