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和中国高校未来合作空间广阔。”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校长迈克尔·斯宾塞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前往澳大利亚留学,为澳中高校间日益频繁的合作搭起桥梁。
斯宾塞清楚记得,1979年,悉尼大学接收了首批共9名中国留学生,成为首个接收中国学生的澳大利亚大学。如今,悉尼大学的留学生中有1/4是中国学生。随着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斯宾塞日益感受到中国学生不断增强的文化自信。
“过去,中国学生前往澳大利亚学习是希望获得更高质量的教育和更强的竞争力,甚至留澳工作。”斯宾塞说,“现在,大多数人只是为了更多地体验不同文化,更多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效力。”
斯宾塞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这同时带来了中国和澳大利亚高校合作方式的转变,“双方在科研设备和人才上形成了优势互补,这让双方合作成果更加丰硕”。悉尼大学自2014年起与上海交通大学展开合作,成立上海交大—悉尼大学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目前,两所高校已经与附属医院共建代谢数据分析、医学影像和生物工程与再生医学国际联合实验室,进一步加深了医学领域的科研合作。
双方在文化合作上也是多点开花,精彩纷呈。以悉尼大学孔子学院为例,自成立以来不仅根据澳大利亚当地特点,多形式、多层面地开展汉语教学,还通过高质量文化活动,积极推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今年恰逢悉尼大学孔子学院成立10周年,高质量的文化活动,不仅加深了澳中文化交流,而且展现了双方未来在文化合作上存在的巨大机遇。”斯宾塞说。
斯宾塞认为,近5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为澳大利亚高校带来了切实的机会。目前,悉尼大学已经与中国企业优必选科技合作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中心,重点研究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智能设备视觉处理等人工智能课题。未来,双方将在核心技术方面进一步深入展开合作。
斯宾塞强调,以高校为代表的民间机构逐渐认识到了“一带一路”建设中蕴含的巨大机遇,双方在进一步推动民间合作上仍有巨大的合作空间。未来澳大利亚高校将会调动更多资源,与中国高校建立更加密切的双向伙伴关系,在国际人才培养等领域进行务实合作。
“无论是传统学科,还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学科,澳大利亚与中国的高校合作都将推动两国科研成果创新,为世界输送更多人才。”斯宾塞说。
《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9日22 版 记者李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