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王多多
说起湖南,大家走的多是湘西,那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文人墨客盛赞。而湘南,犹如未出嫁的女子,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大多数人并不十分知晓。
十月中,改革开放40年·海外华文媒体高层郴州行活动有机会让我们走进湘南的两座古村落——板梁和庙下,让我们对湘南郴州的历史文化有了深一步的了解。
板梁古村位于郴州永兴县高亭乡境内,是一座保存完整、风景优美的湘南古民居村落,它浓缩了湘南民居民俗历史,被专家们誉为文化底蕴最厚重的“湘南第一村”。
板梁古村始建于宋末元初,鼎盛于明清,全村同姓同宗,是一个单亲衍生发展的古村落,至今仍保存了360多栋1000余间明清建筑。这在中国古村落的保护史上也堪称奇观。她 现有人口1886人,耕地面积1260亩,一个自然村布局,辖19个村民小组,村民以种粮、种烤烟为业,过着传统古朴的生活。板梁古村就像是一本厚重的史书,记载着六百多年的岁月沧桑,任由时代变迁人物更替,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古韵中透露出的生命力让人怦然心动。
湘南的秋天,木芙蓉花盛开,淅淅沥沥的小雨把我们带到了幽静的板梁村。当我们走过一座由青石铺就的三孔桥,便步行进入了古村。该桥名为“接龙”,有接龙气之意,历史的沧桑在青石板上留下了斑驳的印记。
古村内的街道都是石板路,将一栋栋古建筑串联起来,可谓是四通八达,初次到访,颇有“迷宫”之感。板梁村党总支书记刘智雄指着一米余宽的石板路说:“这条穿村而过的石板路就是金陵古驿道,向南可到广西、广东,当年杨贵妃要吃广东岭南的鲜荔枝,就是由这条道骑马传送的。”
众多古建筑中,最让人感兴趣的是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的润公厅,建筑结构使用了卯榫结构,没有用一颗铁钉,厅堂墙上还留有“忠孝廉节”四个字。刘智雄说,这是板梁村的古训,古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板粱人就将其浓缩到这四个字里。踩着被岁月沧桑磨出光泽的青石板,穿行于一栋栋古建筑之中,庙祠亭阁、旧私塾、古商街、古钱庄、古民居等一应俱全,不少古建筑至今仍有村民居住,看到记者一行,他们还不忘招呼大家买点摆放在自家门口的红薯酒、甜酒、红薯片、鱼干等土特产,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全村现有500余户,其中约90户居住在古建筑的老房子里,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刘智雄告诉记者,房子有人住才有灵气,才能更好地保存下来;一些空房子长时间没人住,就破损、倒塌了,“正因为有了这些老人,板梁古村才充满生活气息”。
漫步在板梁古村,仿佛穿越了时间隧道,凹凸有致的青石版在小雨的冲刷下泛着青光。潺潺的泉水沿着石头砌的水渠一直留到村子的中间,变成三个清水井。第一个是人们饮水用的,第二个和第三个都是人们洗衣服,和清洗杂物用的。尝了一下第一口井里的水,比城里最好的瓶装水都清甜。
村里的长寿老人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坐在门口晒太阳,大伙儿说着话。孩子们在旁边儿跳着,闹着。现在才明白了我们的古人就是这样安排他们的一生,快乐安宁。
正好遇到一户人家在为老人做寿,鞭炮声大响。村里的人都在这里吃饭,就是外村人进去吃点儿东西,人家也是非常欢迎的。没有了城里人的孤独寂寞和隔膜。想一想,城里人在饭店里为老人包一桌席,远不如这个小院子的寿宴更有人情味儿。
由于时间太紧,我没有更多地和村民聊天,随后我们就进入了另一座古村——庙下。
洋市镇庙下村,始建于北宋祥符年间,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改革开放40年里,村民“咿呀咿呀”的唱腔不断在村里萦绕,唱戏也成为了庙下村的文化“图腾”,不仅改变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让他们的经济收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庙下古村保存较好的明清古民居有270多栋。整个建筑古色古香、错落有致,规模宏大,雕梁画栋,其人物鸟兽栩栩如生。村里最有名的就是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的乡村业余湘剧团,剧团现有28人,演员全部是村里的雷氏族人,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24岁。每天,剧团团长雷朋光都要和传承人围坐在一起,看着流传下来的剧本,哼起来熟悉的腔调,闲下来时,他们会在祠堂戏台唱上几出,娱乐乡邻。
湘剧源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2006年,湘剧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村的雷氏宗祠有400多年沧桑,不知有多少代村人在这里唱过戏。村里的人大多是业余演员,从小就听戏,只要一教会,就能上台唱上几句。有时在农田里忙,洗脚上岸就可以唱戏。
近年来,桂阳县十分重视丰富基层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庙下古村被列为中国保护传统村落,村里的文化旅游成为一张名片。当地文化部门拨款给剧团新添置服饰、道具等,新排了《穆桂英挂帅》、《大破天门阵》等10余台传统大型剧目,还代表桂阳县出去巡演。湘剧习俗的继承和发扬,让古村这个戏窝子重新焕发生命力。虽然条件简陋,但各个演出人物的造型还是很重要。
庙下村最精彩的是村子中间的戏台子。当主人把我们领进这个大院子的时候,我们被惊呆了!如此美丽的古戏台保存完好,精致的雕梁飞檐,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久远的年代。戏还没有开始,我们已经穿越时空,回到那古老的年代。
我们被主人让到院子中间,前面有下是坐着长条板凳的村民,孩子们跑着跳着,在座位中间追逐。平和,安宁、欢乐、古老成了庙下村的主旋律。这里的人们不仅爱看戏也自己走上舞台,有模有样的演起了《穆桂英挂帅》。
《牡丹亭》游园的唱段响起,比起北京的长安大戏院,国家大剧院的演出来说,这里的昆曲更有味道。因为那个故事就曾发生在这样的村落里。
清素和华丽原本是两个完全相对立的词汇,在这个古村落里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里的文化真是伟大,不仅安排好了清雅幽静生活,也安排好了人们交往的最佳方式。老人孩子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他们的天堂。
现代化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被网络所取代。人们在微信里说着客气话,互相点赞。虽然方便快捷,却丢失了面对面时的亲热。邻居见面时常常一脸的冷漠。这大概就是都市生活的困惑吧。
板梁村和庙下村的乡亲们可以坐在小板凳上,面对着池塘里的荷花。邻家响起鞭炮声,人们说东道西,其乐融融。可以说这是中国农耕文化留下来的最珍贵的生活方式。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究竟是什么?从这个角度看,当下的都市生活不能说是最理想的。
古老的庙下和板梁所保留的文化精髓,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她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建筑样式,更是承载着中华文明传承至今永不衰竭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