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记者栾翔)以“融汇:国际艺术与文化”为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日前举行国际文化与艺术展览,庆祝成立25周年。展览将持续向公众开放至8月27日。
来自中国、美国、印度、伊朗、墨西哥、厄瓜多尔、德国等国家的14名当代艺术家在馆庆展览上展出了作品,并就如何加强跨文化交流进行了研讨。
“展览聚焦于展现艺术与文化如何在我们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造成的冲击性影响。”博物馆名誉馆长,美国赛克勒艺术、科学与人文基金会理事长吉利安·赛克勒女勋爵在展览开幕式上表示。
“(展览)作品本身的意义要远远超过艺术,它们在提醒我们:我们都生活在同样的一个世界,让我们思考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阐释艺术。”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说。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艺术交流
在当下这个全球化、数字化、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代表的科技应用逐渐取代人文感性的时代,艺术是否只能属于小众的阳春白雪?
14位拥有不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创作风格的当代艺术家,在研讨会上对“国际文化交流如何促进理解、促成改变、促使世界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话题展开讨论。
“在座的艺术家作为国际交流的支持者,在推动国与国间相互理解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会长及赛克勒基金会执行总裁诺埃尔·拉提夫说。
北京大学考古与文博学院院长、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杭侃提出,当今的艺术作品,再经过五百年、一千年的沧海桑田,就会变成留给未来世代的遗产。
“或许,未来的考古学家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做出或准确或谬之千里的解读,并用以畅想和描述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风貌,正如我们根据古埃及的壁画和玛雅人的符号,去猜测他们的文化一样。”杭侃说。
“作为艺术家,期望通过作品传达这样一种讯息,那就是我们,人类、树木、飞禽、走兽……地球上的生命都属于一个整体,伤害我们之中的任一存在,都是伤害我们全体。”厄瓜多尔雕塑家、画家尼古拉斯·埃雷拉在研讨会上表示。其反思亚马逊森林滥伐和生态破坏的系列油画曾于2017年在北大赛克勒博物馆展出。
来自美国洛杉矶、在作品中展示非洲与美国原住民文化的艺术家托尼·斯科特认为,艺术表达能够超越语言障碍,以共同的人性连接来自不同文化区域的人。
一座教学性博物馆
由美国慈善家、艺术收藏家亚瑟·M·赛克勒提议并资助,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于1993年成立。
吉利安·赛克勒表示,博物馆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在中国设立一所类似于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的学术殿堂,能够更好地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并促进中国与世界的艺术文化交流。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宗旨是收藏、保存、展示、研究、解读并加强对藏品和资源的保护,不断发现新知识,并与世界分享。”王博说。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作为中国高等院校第一座考古专题类的博物馆,是中国高校博物馆中的先锋代表,25年来一直为教育、科研和社会公众服务。”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说。
国家文物局的统计显示,现在中国拥有近300家高校博物馆。“国家文物局一直坚持高校博物馆是现代教育体系和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原创科研的重要基地,也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关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