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之间的珊瑚礁海域,生活着一群以海为家,飘泊泛荡的人。他们就是被称为“世界唯一的海上游牧民族”、“最后的海上吉普赛人”的巴夭族。
巴夭族(Bajua),又译巴瑶族。他们就是仙本那海上“原生态“的居民,但时至今没有人能够确切知道巴夭人是从什么时候生活在这里的。荷兰人、英国人在18世纪就有过相关的考察报告。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他们的祖先是为了逃避战乱而从菲律宾等国流徙到仙本那这个海上“世外桃源”的。他们是一群没有历史、没有国籍、居无定所的“海上浪人”。
随着时代的前进,巴夭人也发生变化。大约200年前,部分巴夭人脱离了居无定所、漂泊流浪的生活,开始在岸上定居,成为陆上巴夭族。海上巴夭族也逐渐改变船就是家的习俗,以海上高脚屋为居所,过着“半定居”的生活。
原初的巴夭人以船为家,全部家当都在船上,到处漂泊。这种叫做里巴里巴的小船(lepa-lepa),就是他们所有的一切。现在,单纯以船为家的巴夭人已经很少了,海上巴夭人多数以建在浅滩上的高脚屋为家。在靠岸的浅滩上搭建高脚屋,有了相对固定的住所,逐渐靠近现代生活,是巴夭人的主流。我们这次摄影的对象,主要也就是这样一种生活状态的巴夭人。
虽然常年生活在水上,但水仍是海巴夭人生活中的最大难题——淡水奇缺。平日里的雨水是他们最便捷的饮用水,但远不够用,通常还要到仙本那镇上或较大的岛上取水。不过,最近马来西亚政府开始重视巴夭人的生活,一些国际公益组织也关注他们。他们跟现代化已经不是完全隔绝,实际上,巴夭人已经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社会的影响:煤气灶、内燃机引擎(舷外机)、柴油电机甚至电视。
巴夭人没有陆地拥有权。世代以来,海巴夭人都以海为家,只有大海才可以让他们自由地游弋。捕鱼就是他们维持生计的最佳方式。在海巴夭人的世界里,他们相信自己和大海有一种复杂的联系。感谢上苍,这一带海域近千种的鱼类足以让他们不用发愁每天的食物。
巴夭人虽然开始离开船屋,以高脚屋的形式聚居,形成珊瑚礁浅滩上大大小小的“村落”,但他们没有国籍,没有学校,没有医院,更没有娱乐设施。他们社会地位低下,不受其他民族的欢迎,他们上岸仅仅是为了补充淡水和通过卖鱼获换取必要的生活用品。每天除了劳作,他们就是在高脚屋的平台上望着大海呆坐。中午烈日当头时,全家人就平躺空间很矮的高脚屋内,因为即使里面再闷热,也比在外面顶着烈日强。由于没有节育措施,这里的家庭都是“大”家庭,少的五六个孩子,多的十一二个。一个逼仄的木屋,往往是三代同堂十几个人居住在一起。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年龄,真是“不知今夕何夕”。
文章来源: 专心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