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文化海外行-经纬新西兰营(第6届)在4月20日周五圆满结束,但是还占据着心的一角。我们特意刊发一下内务部代表Candy Wu女士在文化海外行闭营仪式上的讲话。
为何单单刊发Candy的讲话呢,因为除了她所代表的内务部角色,她更加以学员家长的身份发表了一番肺腑之言,她所讲到的民族“辨识度”的挑战令人深深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
感谢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感谢湖南省海外交流协会,感谢新西兰爱德慈善,感谢所有的老师们和志愿者们,你们辛苦了!
今天,我们相聚一堂,共同见证第六届中国文化海外行-经纬新西兰营圆满落幕。我是张晋豪和张溵窈的妈妈。今年,是他们兄妹俩第一次参加文化海外行的活动,加入的是李莉老师的语言表演班。短短的5天时间里,他俩收获满满;我也感触良多。
作为父母,我们为什么送他俩来呢?因为我们害怕-害怕在他们这一代,眼睁睁地看着我们传统文化慢慢地流失。而在海外的大环境下,这种流失的速度既迅猛,又不知不觉。
我依然清晰地记得,他们兄妹俩,在2岁的时候还可以说流利的汉语,能熟练地背诵三字经。可是现在,他们每天都只说字正腔圆的英语。除非迫不得已,才说几句中文,还洋腔洋调的。我眼睁睁地看着这样的逆袭,在半年内就完成了。尤其在他们进入小学之后,英语已经无可避免地成为了他俩的母语。
张晋豪和张溵窈兄妹俩在语言表演班的课堂上
如果我们无所作为,流失会从语言开始,然后逐步地侵蚀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直至冷漠。
我们经常说一个词:辨识度。那么,我们民族的辨识度是什么?我们是谁?我一直在问自己这些问题。以我个人的浅见,那些由我们先祖们创造、凝练出来的文化精髓,国画书法、民族器乐、武术舞蹈,传统手工等等就是这个名族的辨识度。所以,当我们鼓励和引导孩子们去学习,掌握甚至传承这些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是在帮助他们拥有技能和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帮助他们打造一个独一无二的,民族的,文化辨识度。这,对他们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传统文化的流失,走到最后就是自我认知的迷失。我在工作中碰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每一个民族,尤其身处海外的时候,都面临着这种挑战和困境。
怎么办?
幸好,我们还有像文化海外行这样的渠道和平台;幸好在我们社区里,还有像爱德慈善这样的机构,在祖籍国的支持下,努力着,坚持着,年复一年!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本来就是一个“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过程。爱德尽了心,作为父母的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也尽力吧!
你若不离,我定不弃!
最后,套用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生活不只是眼前的实际,还有梦和未来!
谢谢大家!
(本版照片均由爱德义工Vicky拍摄,由爱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