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10日电 (记者 孙自法)吃亏是福吗?心理学家对此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纾课题组的研究结果表明,“吃亏是福”并非“精神鸦片”而是现实。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10日在北京发布最新完成的《2016-2017中国科协学科发展研究系列报告》。其中,《2016-2017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将“吃亏是福”的相关研究结果,列为心理学学科重大研究进展及研究成果。
据《2016-2017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介绍,在生活中,人们时常会采取或接受一个明显导致损失的选项,如“无酬加班”“放弃遗产”等。对此,主流决策理论从不将此解释或预测为人们主动做出的选择行为,这类选择是有意为之还是决策偏差,人们都知之甚少。反倒是中国古语“吃亏是福”,不仅对选择单一损益选项的决策行为进行了阐释,而且还大力推崇这类行为。
为探索“吃亏”与“现报”的关系以及“吃亏”与“后报”的关系,李纾课题组搜集了世界名人的吃亏轶事,然后用这些轶事作为成功人士的关键事件,开发基于轶事的量表来测量吃亏倾向。参与研究的被试者来自中国十几个省区市,研究结果表明,“吃亏是福”不是“精神鸦片”而是现实。
李纾课题组研究结果显示,当下越倾向于吃亏的人,目前所拥有的社会经济地位指数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现报),而且“吃亏是福”具有长期后效(后报),即以前吃的“亏”能预测现在获的“福”,多年前越倾向于吃亏的人(大学毕业20年以上),现在的社会经济地位指数越高。
另据了解,在汉语语境中,谚语“忍一下(又称忍一时、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与“吃亏是福”颇有异曲同工之处,安徽桐城“六尺巷”以“吃亏”互让而流传的一段佳话,堪称典型例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