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经济新闻消息,日本总务省 1 月下旬汇总的最新的劳动力调查结果显示,2017 年 15~64 岁的劳动者中,女性为 2609 万人,男性为 3289 万人。从劳动参与率来看,女性为 69.4%,虽然与男性(85.6%)仍有一定差距,但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
日本女性劳动参与率从经济复苏的 2012 年开始快速上升,5 年内上升了 6 个百分点。从全球来看,这也是极为罕见的上升速度。2016 年日本女性的劳动参与率超过了美国和法国(均为 67%)。
而且,从整体上来看,日本实际参加工作的就业人数也在持续增加。从截至 2017 年 11 月的平均数据来看,日本的就业人数达到 6528 万人,同比增长约 1%,超过曾创历史第 2 高的 1998 年(6514 万人)。2018 年的增长率如果与过去 5 年持平,很可能创自有可比数据的 1953 年以来的新高。目前的最高记录为 1997 年的 6557 万人。
与极速攀升的劳动人口数量背道而驰的,是日本总人口数量的下滑。2018 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日本总人口为 1.2652 亿人,较去年同期减少 23 万人。截至去年 10 月,日本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为 3515.2 万人,占总人口的 27.7%。
目前日本 15~64 岁的“适龄劳动人口”约有 7600 万人。随着少子老龄化的加剧,今后 20 年间将减少约1成,日本的适龄劳动人口将持续快速减少。
日本研究人员认为,在适龄劳动人口数量下滑的背景下,实际就业人数的增长主要是源于女性和老年人的拉动。日本 65 岁以上仍参加工作的老年人的比率也达到 1998 年以来的高点,在需要体力、面向年轻人的护理一线岗位,老年员工也在增加。
纵使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日本企业仍然面临着招不到人的麻烦。2012年以来,日本经济进入复苏期,大量空缺岗位出现。在总人口下跌的大趋势下,人才市场供不应求。
数据显示,日本 2017 年的完全失业率(一般指适龄劳动人口中有劳动能力及意愿但目前没有工作的人)自经济泡沫破裂之后的 1994 年以来,时隔 23 年首次跌破3%。日媒评价,日本已经进入了“只要想就能找到工作”的状态。
为了调动更多人参与就业,日本政府在近几年持续鼓励女性加入劳动人群之中。2014 年,安倍政府推出了“女性经济学”,其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在 2020 年以前,把女性在企业管理层所占比例由 2013 年的 7.5% 提升至 30%;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公开女性高管比例;在 2017 年之前,新增 40 万个负责照看孩子的处所,新增可照看 1 万名学龄儿童的课后托管项目,以保障女性全天候投入工作。
从最新的数据看来,这一系列策略已经起到了作用。对比 1987 年和 2017 年的日本女性劳动人口比率数据,可以看出“ M 型曲线现象”正在逐渐消失。
所谓“ M 型曲线现象”,是指 30 多岁的女性劳动者数量在全体女性劳动者之中会处于洼地状态,她们大多是为了生育或育儿而离职。2016 年度男女雇用平等参与状况的调查显示,东京男性的育儿假休假率仅为 7.4%。尽管同比上升了 3 个百分点,但仍处于低水平。女性的育儿假休假率为 94%。日本分析人士认为,大部分的日本女性仍然在承担比男性更重的育儿责任。
从 2017 年 10 月开始,日本育儿假最长可延长至孩子 2 岁。更多的女性选择在育儿假结束后重返工作岗位而不是离职或以非正式员工的身份工作。虽然 30~34 岁女性的劳动参与率 30 年前仅为 50% 左右,但在最近几年快速上升,2017 年上升至 75.2%,与 40~44 岁女性的劳动参与率(77.0%)几乎处于同一水平。2017 年 25~34 岁女性正式员工比上年增加了 4 万人,非正式员工则减少了 3 万人。“ M 型曲线”已经非常接近梯形。
在工资方面,日本女性的工资正在持续增加,2017 年数据显示,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工资差距缩小至有史以来最低水平。日本厚生劳动省 2 月 22 日发布的 2016 年调查数据显示,全职工作女性的平均月薪为 24.46 万日元(约合人民币 1.48 万元),连续 3 年刷新最高记录。女性平均工资升至男性的 73%,男女工资差距在最近 20 年缩小了 10 个百分点。但与欧洲各国相比,日本的工资差距仍然较大,实现男女同工同酬仍然任重道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日本企业为了吸引女性员工,也自发地推出了各种针对性策略。以全家便利店为例,全家 2017 年宣布将逐步完善育儿设施、短时工作以及将店内兼职人员录用为总部合同工的制度等,打造对育儿期女性更加有利工作环境。
在日本劳动力短缺日趋严重的背景下,主妇具有熟悉当地信息、擅长接待顾客的优点,全家有意将主妇作为店铺的战斗力。该公司 2017 年宣布,计划在日本国内约 1.8 万家店铺在今后 2 年里招聘 10 万名主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