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Jane的回忆录里,霍金是个“主动而且有魅力”人,讲起笑话来,他会“大笑到打嗝不止,乃至于呛到自己”。
《万物理论》是一部“好看”的电影:颜值极佳的男女主角,唯美清新的摄影,如画的英伦风景……导演詹姆斯·马什用过于不紧不慢的节奏和大量细节,裹挟着大光圈柔镜摄影美学,讲述了霍金与第一任妻子Jane之间的爱情和生活,从二人梦幻般地在剑桥相遇相识相爱说起,到霍金被检查出ALS,身体经历一次次手术、学术攀登座座高峰而“成为霍金”;情感,一直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柔和剂,二人从少年时情意相投,到青年中年时生儿育女、艰难相伴,直到爱情在命运的捉弄和生活的碾磨下面前渐渐失去光华,乃至二人都另有所爱,“回不去了”,导演都做了忠实的展现。
诚然,从结构和叙事上说,《万物理论》的角度和手法都并不新,虽然不乏富于情感的细节,加之两位演员——埃迪·雷德梅恩和菲丽希缇·琼斯的真挚演绎,观影过程中细碎的感动是一直有的,但,这些对于用一部传记电影回答“霍金到底是谁?”“为什么霍金成为了霍金?”还远远不够。如果没有尾声公众演讲时那灵光一现般的霍金臆想中“为女学生捡起掉落的笔”桥段,以及最后一段反思式的倒带,这部电影用“平庸”二字来形容,并不为过。
个人认为,《万物理论》给人感觉“平”,原因在太“实”上。从剧本结构到主角内在挖掘,都力求一种“正”。从结构上说,《万物理论》秉持单线叙事结构,严格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展开叙事;而在人物内在挖掘方面,特别是对主角霍金的理解上,我认为深度和角度还有待商榷。观影时,“伟光正”三个字不止一次浮现我在脑海。无法想象,如果不是埃迪·雷德梅恩“眼球转动也是戏”的表演,这个霍金,会是怎样?是的,霍金曾经高大英俊前途无限,面对ALS,他并没有妥协,他取得了他该取得的成就。他自强不息,他意志力惊人……—对,就像很多高中生作文写莫扎特、张海迪一样。
但,我们想要知道更多!
对于这个问题,除了从女主角Jane的角度出发外,导演也并不是没有做过尝试。一个简单的例子:片中霍金尝试自己穿毛衣,不慎碰到烛火,却在燃烧中突然有了黑洞理论的灵感。从角色角度,似乎是“一次对人物内心的直视”。可是不得不说,这大约只能算是导演对“天才灵光乍现”的一种浪漫想象。在我印象深刻的传记电影中,刻画“垮掉一代”代表诗人艾伦·金斯堡的《嚎叫》Howl算是一部。《嚎叫》全片以采访问答形式和动画展现长诗《嚎叫》互为贯穿,开场就让詹姆斯·弗兰科饰演的金斯堡说出“不存在垮掉的一代”近乎颠覆,毒品、性……对于这个人的方方面面都毫无隐瞒地展现,相较之下,《万物理论》似乎有种“我们只让你看到你认为的那个霍金”的感觉。
在Jane的回忆录里,霍金是个“主动而且有魅力”人,讲起笑话来,他会“大笑到打嗝不止,乃至于呛到自己”。这与影片开场二人在剑桥一次聚会上相遇时,霍金安静腼腆的形象出入不少,或许,是大众觉得物理学家都应该“安静腼腆”吧;还有一个场景,霍金就性事“答记者问”,称“一切都是本能”,解答了不少观众对于霍金的相关疑问,可在Jane的回忆录中,她称“性和身体病状一样,是霍金的禁忌”;回忆录中提到的霍金近乎偏执的性格,电影中也予以不表。Jane如是写道,“最大的障碍就是斯蒂芬拒不接受任何人的帮助”,他甚至不让大儿子Robert参与自己的身体护理。
而在影片中,霍金却轻易接受了唱诗班教师Jonathan的帮助、让他住到家中参与护理,甚至对Jonathan和Jane之后的情事采取宽容态度。这些的改编,可以说有些匪夷所思,形同于将人类美好品质叠加在一个人身上,合起来说了句“我活得很好,勿挂”。但是为什么?霍金可以像每个人一样有他的每一面,他是人,观众知道这一点。
当然了,全片最不得不说的,便是男主角斯蒂芬·霍金扮演者埃迪·雷德梅恩的表演。众所周知,他因这个角色获得了金球奖剧情类影帝。如果说,导演将角色霍金送上了“完人”神坛,那雷德梅恩就是那个将霍金带回人间的普罗米修斯。他的表演细腻地把握住了霍金ALS病症渐进的过程:从初期那些细微的口齿不清、手指蜷曲到最终无法行走、自己穿衣、上厕所无法自理。他背部着地移动下楼,他在家庭聚会中无法自己进食,他听歌剧时肺部疾病复发被担架抬出……他内敛而富于情感的演绎可说完美。
随着病情的加重,埃迪·雷德梅恩的表演也愈发困难重重:肺炎手术后被切除声带,一度他只能依靠眼球转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面对与妻子日益破裂的情感,和学术上日渐让人望其项背的高度,情感越来越复杂的同时,给演员的表演空间却越来越小,很多时候埃迪·雷德梅恩的确只能依靠眼神和面部肌肉演戏。本来就和健康时的霍金有所形似的雷德梅恩真正做到了那个老调陈词—形神兼备,反正在电影后段演讲场景前,他被人推着出现在机场时,我有些晃神:这是霍金真人的客串彩蛋吗?——还真不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