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历的大年初三,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ROM)里洋溢着浓郁的中国年的喜庆气氛。由大多伦多中华文化中心和安大略皇家博物馆共同举办的“欢乐春节”活动,聚焦中国文化艺术。图为孩子们正在学习叠纸。
薛文强的最远回家过年路
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回到家乡中国福建福清,阿根廷华人、进出口商会会长薛文强完成了一次“最远的旅行”。中国和阿根廷相隔两万余公里,但再长的距离也难阻中国人想回家过年的心。
坐飞机2个半小时抵达圣保罗,再飞行16个小时到多哈,继续飞行8个小时前往广州,再飞1个半小时到福州,最后还要乘车几个小时才能到家,薛文强的回家路至少需要两天两夜。
能够回家,再远也不觉得辛苦。来阿根廷后10多年没有回家,薛文强最清楚想家的滋味。1999年11月,薛文强和妻子来到阿根廷,做过装修工、在超市帮过忙、经历过生意上的失败……那些年,回家的机票对他们而言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薛文强坦言,刚到阿根廷的前几年,“过年是最让人难过的时候”。他还清楚地记得第一年在阿根廷的“年夜饭”吃的是牛肉汤配面包,吃完又去超市帮忙理货了。
那时的网络通信还不发达,又舍不得打长途电话,每次有朋友从国内过来,父母从老家捎来的花生米和地瓜条总是让薛文强泪流满面。
在海外辛苦打拼10多年,薛文强的生意越做越好,在布宜诺斯艾利斯11区拥有好几家规模很大的批发超市,进出口商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后来每一个春节都越过越好,回家过年也成了我奋斗的动力。”
离回家大约一个月的时候,薛文强就开始准备给家人朋友的礼物。蜂胶、玫瑰精油、橄榄油、奶粉……薛文强的行李箱内塞满了阿根廷特产。“现在国内什么也不缺,这些就是我们在海外的一些心意。”
虽然回家过年,薛文强还是把他在阿根廷的超市装点得喜气洋洋的。“打扫除尘、张灯结彩,中国人的习俗到哪里都改不了。”
薛文强说,如今阿根廷的华人数量越来越多,即使不回家过年也不会那么冷清了。阿根廷的春节氛围也越来越浓,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中国春节庙会每年都会吸引几十万游客,春节已经不仅仅是华人社区的节日了。
薛文强回家过年的另一个感受就是中国的变化。家乡附近通高铁了,村里楼房越盖越漂亮,连老母亲也会用微信视频了……
“身在海外,我更加为中国的日新月异感到自豪。”薛文强说。
英国学校里的一堂春节课
在英国生活多年的曹先生最近成了“明星家长”,因为他给儿子班里几十个英国学生上了一堂备受欢迎的中国春节课。
曹先生5岁的儿子在伦敦一家公立学校上学前班。春节前夕,曹先生接到学校的电子邮件,得知学校最近的教学主题是“中国新年和龙”。
“考虑到孩子是班上唯一的华裔,我立刻作出决定,要去给班上的孩子们上一堂春节课。”曹先生说。他和学校老师沟通想法,校方表示非常欢迎。
班上30个孩子年龄都在5岁左右,几乎都是在伦敦出生长大的孩子。当老师告诉他们曹先生要给大家聊聊中国人怎么过春节后,不少孩子争着说他们学过十二生肖。
感觉到孩子们对动物的喜爱,曹先生决定从生肖文化讲起。“为什么这条狗是红色的,我们平时能见到红色的小狗吗?”孩子们纷纷摇头。老师在旁边笑着启发:“还记得我跟你们说过,中国人到了农历新年,就会用红色的纸写春联、剪窗花吗?红色可是很吉利的颜色呀。”刚说完,一个孩子就举手表示理解:“这就和圣诞老人穿着红袍来给我送礼物是一样的。”
讨论完“红色小狗”后,曹先生接着介绍凶猛的野兽——“年”。孩子们张大嘴巴听完中国人驱赶“年”的传说。
“这些孩子的小脑瓜里挤满了各种西方神话故事里的怪兽,我猜这一次,他们肯定记住了一个中国版的怪兽‘年’。”曹先生说。紧接着,他又讲述了十二生肖的由来及其代表的不同性格特征。
到了分享春节读物的时间,孩子们对书中讲述的春节民俗食品兴致盎然。曹先生向小“吃货”们一一解释年糕、饺子、炒面……
一堂课即将结束,曹先生和老师一起用互联网搜索到3D版中国地图,向孩子们直观展示中国的样貌。他希望英国小朋友知道,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特色,是一个很值得孩子们今后去看看的地方。
“这不是我第一次给英国当地人介绍和普及中国文化,我要给他们讲原汁原味的春节文化是什么样的,中国是怎样的一个国家,让西方人对中国有客观的认识。”曹先生说。
一名华侨厨师的跨国“戏曲春晚”
房间里回荡着京韵京腔,电脑屏幕上礼花绽放——时差两个半小时,从印度到中国,在互联网的联通下,一场别开生面的跨国“戏曲春晚”正在上演。
梁小清是一个网络聊天室的室主,也是这场“盛世迎春”戏曲晚会的策划组织者。不过,在印度孟买,他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身份:喜达屋集团印度地区中餐及亚洲餐行政总厨。
“久居异国,海外华侨华人的心里都有着一份乡愁。从小受家庭影响,我的乡愁藏在京戏里,”梁小清说,“上班时间在厨房煎炒烹炸,下班后进聊天室听戏会友,我就这么过了好多年。”
当地时间2月10日,晚会开始。第一部分:现代京剧。伴着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红灯记》唱段,梁小清的故事在记者面前徐徐展开。
早在1983年,年仅21岁的梁小清就在北京市举办的一次烹饪大赛中获得金牌,此后曾先后到泰国、美国、秘鲁、澳大利亚等国交流工作。2000年,他来到印度,一待就是18年。
“那时印度人对中餐了解很少,我向当地人展示、推广真正的中餐文化,并结合当地饮食特点改造中餐,让更多印度人有机会吃到中餐。”其间,梁小清在印度饮食界收获多项荣誉,包括夺得由《印度时报》举办的“时报美食大奖”、接受印度美食家赛格维电视专访、被编入《印度最佳厨师名人录》等。
随着事业上升,乡愁日浓。在此背景下,梁小清通过网络和国内一帮戏迷朋友发起成立了戏曲聊天室。
不知不觉间,晚会进行了两个小时,聊天室里的戏迷观众增加到700多人。梁小清说:“中餐是我的事业,京戏是我的乡愁。树高千丈不忘根,佳节来临,我想这是每一名海外华侨华人的心声吧。”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2月24日 第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