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香港2月1日电(记者颜昊)过去几天,香港闹市区接连发现两枚二战期间盟军空投的巨型未爆炸弹。香港警方爆炸物处置特种部队连续通宵作业,小心翼翼地切割弹壳、一点点地引燃火药,终于成功拆弹。被疏散的香港市民在和平年代感受到一丝紧张,仿佛时空穿越回70年前的硝烟岁月。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侵华日军占领华北和华东大部分地区后开始觊觎华南。特别是香港这一当时中国从东南亚进出各种物资的重要站点,太平洋战场上盟军和日军争夺激烈,在此倾泻下大量航空炸弹。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后几个小时,香港保卫战打响。当月25日,在被称为“黑色圣诞节”那天,港督杨慕琦向日军投降。在短短18天的时间里,侵华日军集中对当时驻港英军海军基地所在地金钟、空军基地启德机场等进行空袭轰炸。轰炸启德的日军飞机曾把许多炸弹投偏到九龙城一带,当时就有居民发现有炸弹击中民用建筑但未爆炸。
在三年零八个月的日占时期,侵华日军将香港当做南中国海上的重要后勤物资中转站,来往东南亚与日本本土的军舰大部分都要在香港进行补给。因此,香港境内的日军油库、船坞等军用设施又成为盟军空袭轰炸的重要目标。
盟军不断组织B-25、B-29等型轰炸机对红磡、尖沙咀、中环、湾仔等地进行空袭。1945年1月组织的最大规模空袭,近300架战机对香港进行地毯式轰炸。
从空袭持续的时间来判断,香港地下掩埋的未爆炸弹大部分为盟军投下,一小部分为日军和英军所投。国泰航空退役飞行员、民间历史学者伊恩·奎因估计,盟军二战期间在香港上空投下大约4000枚炸弹,其中大约有三成未能在落地后即时爆炸。
1月27日和31日在位于湾仔的地铁沙中线工地发现的两枚未爆炸弹均为美制AN-M65型炸弹,长约1.7米,直径约48厘米,重达450公斤,为当时美军常用空袭武器。而2014年2月在湾仔跑马地附近挖出一枚AN-M66型炸弹,为当时美国海军所使用,直径为61厘米,重量高达近一吨,光火药就达到450公斤,为美军二战时期使用的最大型常规炸弹。
香港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戴夫·马克里介绍,盟军轰炸香港日军初期主要是美国空军执行任务,后来美国海军也加入其中。因此,现在发现的一些未爆炸弹体积非常巨大,那是当时美国海军用来轰炸战列舰等大型水面舰艇用的。
二战结束后有大量武器弹药被就地丢弃,使得战后的香港市民不时地发现手榴弹、抛掷桶、子弹等轻型爆炸物。据香港媒体不完全统计,在过去五年中,香港至少报道过35起市民发现武器弹药的事件。在这些被发现的爆炸物当中,有一半在香港岛,特别集中在湾仔和薄扶林两个地方。
香港战后重光并开始了重建工作。当时的港英政府在湾仔告士打道以北填海以开辟新土地。上世纪70年代,湾仔北填海工程完工,土地向海扩展近一公里,香港会展中心一期、中环广场、香港演艺学院等建筑拔地而起,昔日的海湾和战场转眼间变成港岛政治、商业和文化重地。
而盟军当年投下的许多未爆炸弹也随着填海造地被掩埋于地下。香港历史博物馆名誉顾问郑宝鸿介绍,因为地形和技术等因素,当年投下的许多炸弹当时未爆炸实属正常,但随着它们被掩埋在泥土之下,实际数量难以估计。他相信,随着香港基建的增多,今后将会挖掘出更多的二战炸弹。
1972年,香港警方成立了一支特种部队——爆炸品处理科,即民间俗称的“拆弹专家”,来处理销毁陆上及水下各类爆炸物、生化及核辐射物品。这支警方特种部队近日两度出动,10余名“拆弹专家”身着防爆衣,采用水力磨砂切割机等专业装备通宵达旦地工作,成功解除危险。成立46年来,爆炸品处理科还在其他许多安保和反恐任务中屡建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