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22日电题:出生人数低于预期 社会支持体系亟待完善
新华社记者任沁沁 许晓青 张展鹏
多子多福的中国传统社会似乎已一去不返了。
“谁跟我说生二宝,我跟谁急!”来自父母的“二孩”期待,让从事文案工作的白领徐猛很焦躁。最近他和妻子丁丁一起看了印度电影《神秘巨星》,该片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印度女性抚养多名孩子成长而“压力山大”的现状。
徐猛和丁丁达成共识:“一个娃家里是舒适模式,俩娃就变成艰难模式了。舒适是底线。”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已两年。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出生人口为17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43‰,与2016年相比均有下降。
国家卫计委在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之初预测出生高峰将出现在2018年,而对2017年出生人口的最低预测为2023.2万。
出生人数大大低于预期背后是生育低迷,养育成本过高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梁建章指出,目前在大城市一个孩子从出生到上大学,平均每人每年要花两到三万元的费用,这还不包括父母的机会成本以及时间、精力投入。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司司长李希如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妇女初婚和初育年龄呈现不断推迟趋势,妇女生育意愿也有所下降。
上海市妇联11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女性生育二孩的意愿不高,超半数以上女性不打算生育二孩。原因中比例最高的是经济压力,占35.9%。其他原因还包括身体条件不适合生育、住房条件不足、希望更多投入事业等。
3年半前,徐猛和丁丁的女儿小铃铛诞生,在怀孕时丁丁就希望家里换一套距离自己父母近一点的房子,这样可以照料孩子成长。据链家等大型房产中介统计,像这样的怀孕期买房、换房案例在上海每年占各类交易逾四分之一。
和徐猛、丁丁抗拒二胎不同,“再生一个”的念头已在李海峰脑子里盘旋了两年。他1978年出生,现在南京一家外贸企业任部门经理,有一个7岁的女儿。
“我是独生子,知道那种孤单感,所以二孩政策全面放开时特别激动。”让李海峰意外的是,自己的想法遭到父母强烈反对。
李海峰是江苏如东人。从中国推行计划生育以来,如东县一直是全国“红旗县”。渐趋成熟的养老制度,正在弱化子女的养老功能。“只生一个好”的理念深入人心,对老人来说尤其如此。整个如东乃至江苏的二胎率都很低。
正在举行的上海市两会上,上海市妇联的一份提案专门聚焦如何建立多元社会支持系统,以缓解生育对女性职业家庭平衡发展的消极影响。
上海市妇联副主席黎荣认为,应把生育政策和教育、就业、养老等贯穿个体及家庭终身发展中的其他重要政策通盘考虑,建立与生育政策相匹配的社会支持体系。
多年来坚持推动“全面二孩”政策出台的中科院院士葛均波指出,从夫妻孕育孩子到婴儿出生,再到长大成人,一系列公共服务供给都需要提升能级。比如一段时间以来儿科医护人员不足,现在亟待培养和补充。“类似的短板还不少。”
教育的衔接也是重要一环。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业内人士指出,应弥合城乡间教育资源“鸿沟”,提升学前教育的普惠性、公益性和福利性。
“人口发展是做好产业布局、资源配置、福利安排的基本依据。”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指出,要切实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大力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
他表示,今后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健全完善税收、社会保障、住房、就业等政策,优先配置妇幼保健、婴幼儿托育等学前和中小学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鼓励广大群众按政策生育,保持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既要考虑人口老龄化的大格局,也要重视妇女儿童权益的保护和发展。”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兆安指出,“二孩时代”的到来,对中国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乃至税收体系的更新和现代化,都将产生“倒逼”机制,这是一个好现象。(参与采写:周文其、仇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