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29日电 近日,一则麦当劳(中国)更名的消息在内地网络舆论场掀起波澜。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已正式更名为“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
尽管25日晚麦当劳(中国)在微博上向粉丝强调“改名只是证照层面”,但新名称还是因为听起来太“土”而引起内地网民反弹。微博用户“-Sirius_”表示“突然就乡村了”。网民还发挥创意,把各类“洋品牌”改成了充满地方韵味、展现民间审美的“土”名字。如星巴克改称白毛女、必胜客改称小红帽、百事可乐改称太极汽水、耐克改称对勾体育、劳力士改称皇冠手表。
亦有网民表示新名称“土气中不乏霸气”。微博用户“stone石头1994”称,麦当劳其实只是注册商标改了名字,由此引发销量暴涨,好多店竟然排队。以前吃快餐打死也不会拍照的人,现在朋友圈刷屏的是吃金拱门。一个话题越热,参与成本越低,变现率就越高,话题更热。没人关心是不是真改名,大家想要的是参与话题。
其实,“金拱门”并不是无厘头的本土化命名。据新京报微信公众号报道,早在1961年,金色双拱门就被设计为麦当劳公司新标志。讲述麦当劳在亚洲故事的书籍就名为《金拱向东》。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老早还提出了“预防冲突的金色拱门理论”——人类将用巨无霸和炸薯条取代对战争的欲望。
在新京报看来,很多人难以接受“金拱门”这个名称,有个重要缘由就在于,人们去吃麦当劳,很多时候不仅仅是为了“吃”,还因为吃麦当劳能带来寓于“吃外国美食”中的消费异质文化感受。这种异质文化消费感,是意象偏中国本土化的“金拱门”很难满足的。
光明网则从文化开放的角度看待此事:“麦当劳改名‘金拱门’,这更变成了一场文化事件,它一路从‘洋’变‘土’的自由落体似乎终于走完最后一步,实现了文化内涵、价值层面与本土接轨。”
中青在线评论也持近似观点:“在受到认可的同时,麦当劳的本土化就成了一个顺其自然的事情。”该文称,网友对“金拱门”这个本土化的名字反应强烈,是因为人们忽略了麦当劳长期以来本土化的努力,只因改了名字才突然发现,麦当劳早就不是那个“高不可攀的洋餐馆”了,而是普通人能消费得起的平民快餐店。
麦当劳更名事件源于今年8月中信正式控股麦当劳(中国)新公司,即麦当劳未来20年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主特许经营商。《中国企业家》杂志网站发文指出,事实上,引入战略投资者、大规模放开加盟的并不是麦当劳一家,麦当劳的老对手百胜集团也在做同样的事情。对于诸多洋快餐来说,快速适应中国市场变化并作出有效反应成为关键。但无论如何,瓶颈期过后即是分水岭,麦当劳的道路似乎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