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新西兰信报特派记者 莫慧莉 摄影:特约摄影记者 魏炯才北京报道
10月23日,北京时间下午3点,第六场记者招待会在梅地亚新闻中心如期举行。与前五场不一样的地方是,这是十九大新闻中心的最后一场记者招待会。
这场记者招待会邀请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干杰,介绍“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在前几场的记者招待会以及集体采访中,为了占到一个好位置,无论是摄影、摄像还是文字记者都会提前来到会场 。在这一天,像之前几场一样,我提前一个多小时进入会场。然而,可能是由于最后一场记者招待会的原因,走了一圈发现也只能坐到中间第七排后的位置。
踏入三点,会议正式开始,整个会场座无虚席。听取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报告后,记者招待会的主持人、十九大大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从现场选出记者进行提问,而现场数百名记者相当踊跃,纷纷举高手以争取提问的机会。
我在会前也准备了问题,期待着能幸运地被大会主持人选中。
中央电视台、华尔街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气象报、凤凰卫视、香港商业电台、中华合作时报、解放日报……多家媒体的记者纷纷上榜,提出了问责制度、大气污染、农村生态等相关问题。
几轮举手下来,感觉成功提问的几率就像抽奖,可能要看运气?
主持人看向我左前方的位置,说:“第三排的这位男士。” “我是来自浙江卫视的记者……”男记者自我介绍。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希望落空,这时候,坐我旁边的一名记者突然嚷嚷道:“举了也是白举。”但我还是抱着一线的希望,期待着在最后的时刻能够把准备已久的问题提出来。
在第九个问题回答结束后,主持人说:“看来大家很踊跃,但是时间已经超过很多了,这是最后一个问题。”
听到这一句,在场的记者们不由得把手举得更高了,希望获得最后一次的“中奖”机会。当然,我也不例外。然而,这次主持人看向了我们的右前方,把宝贵的最后一次机会提供给中新社的一名女记者。
尽管屡屡举手并未得到提问机会,原本我想问的是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近几年来,在国内很明显的一个感觉就是乱扔垃圾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垃圾分类的问题仍然是停滞不前,街上分类的垃圾桶也似乎形同虚设。那么我想问一下国家在未来对于垃圾分类这一方面有怎样的计划呢?”
两年前,我从国内来到新西兰,每天徜徉于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环境中。同时,也很惊讶于新西兰人民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在基督城,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市政府发放的红、黄、绿三个大垃圾桶,每一个人都会自觉且严格地做好垃圾分类,把厨余和花园垃圾、可回收垃圾以及不可回收垃圾倒在响应的垃圾桶中。
后来慢慢才发现,其实不只是新西兰,很多国家早已经把垃圾分类践行地相当好。
然而,再回到国内,发现可回收垃圾箱和不可回收垃圾箱几乎没有任何区别。政府虽然在垃圾箱上贴了分类的标签,但是没有进行相关的宣传,因此收效为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可讳言的是,生态环境成为国家发展的短板,成为人民生活的痛点。
杨伟民副主任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要补齐这块短板,治愈这一痛点,要坚持两手抓,一方面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要改革生态文明体制,而且应该说后一手应该要更硬一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惠普的民生福祉。
希望这个道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我们不会知道得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