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能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多大作用?一位记者的提问引发多位代表的长时间讨论。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西亚非地区广播中心主任夏勇敏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传统习俗等等都各不相同,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国家之间有一些不了解和误解,这个很正常。
“所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来的时候,习总书记就曾经提出了‘五通’,这其中文化相通我想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夏勇敏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这里的心相通就是文化的相通,文化的交流、文明的互鉴,“这个当中可以看出文化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他举例称,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通过婆媳关系等两国共同关心的话题,让坦桑尼亚百姓了解了中国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将两国民心的距离拉近,就是极好的范例。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京剧表演艺术家孟广禄则认为,只要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习主席倡导的‘一带一路’,我觉得其实就是一条船,大家一块坐上去,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他说,最近排了一出戏叫《郑和下西洋》,就是唱响“一带一路”。“我也希望我们的国家会吸收别的国家的文化发展成果。我们文艺人,都有责任把中国文化传下去,一代一代地发扬光大,更好地唱响中国主旋律。”
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中很重要的就是民心相通,民心相通主要靠文化,靠交流。各国历史、宗教、文化、社会制度不同,相互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是特别重要的。
他介绍,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方和沿线多个国家开展了15个境外联合考古项目,对5个沿线国家进行了文物修复方面的援助。同时国家文物局每年组织上百场国际间的展览合作与交流。“通过对各国历史的了解、文化的了解,才能产生学习和尊重,才能消除一些误会,在这方面文物、文化遗产的作用尤为重要。”
新西兰信报特约摄影记者 魏炯才 摄
中央电视台驻北京记者站站长王小节则认为,“一带一路”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中国故事。她举例说,在贫困的非洲、偏远的小山村,孩子们上不了学,而中国人去给他们建起了学校,让他们看到了电视。“我相信如果这样的新闻报道,不管是中方还是西方,都是会接受和受感染的,因为这是全世界都可以有共鸣的。”